白云洞
2019年07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青兰  

  南部山区的西营镇境内有一处人文景观,位于丁家峪自然村西的一条山谷中,山谷由低到高,在山谷尽头的半山腰,天然形成一个岩窟,洞口阔似一间厅室,有十来平方米,洞深数百尺,传说与山后的锦绣川水库相通。因洞内常有白云徐徐飘出,故而得名“白云洞”。游人有诗曰:徐徐清风缕缕烟,片片白纱荡谷间,升是白云落是雨,一层白云一层天。
  洞生云,石生树堪为白云洞绝笔妙写。洞内石乳石笋石柱千姿百态。洞外景观千奇百异,怪石嶙嶙如飞禽走兽,参天松柏古树多生长于悬崖峭壁,石树相抱而生,奇妙多趣,令人叹为观止。林中曲径通幽,翠鸟争鸣,清爽宜人,满山野花飘香,沁人心脾。洞窟北侧有株古柏三搂多粗,端坐在寸土无存的岩石上,像一把硕大的绿伞,遮了山谷的半边天,它那苍劲的树根把岩石缠了又缠,也不知是石靠了树存,还是树靠了石长,多少年来风风雨雨相依为命。传说此树落过凤凰,因此有了灵气,若斧锯一着,便流血水,故冠以“仙柏”。“仙柏”下有一小庙为王灵官庙,似一乘小轿安放在石墩子上,别有情趣。
  洞窟南侧,有一山泉名曰“雪花泉”,泉水自石罅中流出,清脆悦耳如玉石相击,泉水异常清冽,四时不枯。传说,在雪花泉撒一把谷糠,便会从山后的锦绣川水库上游的云河流出。正是“一泉穿山”。当地人称此泉为“神泉”,喝上一口能消灾祛病,有闹肚子的便去雪花泉喝上一通会立即止泻。
  白云洞北依青龙山,青龙山云气氤氲,苍柏滴翠,草木繁茂,山体多洞,洞洞相连。远远望去山北的悬崖约百丈有余,雨水冲刷岩崖的白色痕迹如瀑布飞流直下尤为壮观。沿若隐若现的羊肠小道前行,可看到山崖上一些大小不同的自然岩洞,这些岩洞有的像狼牙,有的像喇叭,有的像狗脚,等等不一,形态各异,每每令人生出每洞必探的好奇之心。其中山崖最上端像挂着一顶帽子,那石帽惟妙惟肖,大如铁钟,大概也只有仙人能戴。故曰“仙人帽”;与“仙人帽”隔着山谷遥遥相望的还有“金龟望月石”,那“金龟”安然而卧雪花泉边,翘首望天,似在忠心耿耿守卫着这方圣土。
  据碑文记载:元代道人徐立仙云游至此,借洞窟建一道观修行,供奉原始天尊。明、清曾几次重修,后渐衰而遗迹尚存。传说,后来的道长在洞内养一大虫,一天外出化缘,看观的小童忘了喂食,大虫饿急出洞将小童吃掉,道长只好把洞封死。据当地人讲,道观在文革期间被“破四旧”,神像被砸,道观被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第一次爬青龙山去白云洞,依稀探寻到道观残存的破败迹象,拾级而上的青石板路断断续续,有些地方早已淹没于草丛中,故陌生人到此云游不得不另辟蹊径。昔日香火鼎盛的庙堂仅剩下一处处块石垒成的堰墙。垒墙的石头有些从半山腰滚落到山沟低处孤零零的有些让人惋惜。在主洞的北侧隔有一间白灰粉刷过的小屋,应是在此守道修行者休息的地方。墙壁上应该是画满了工笔画,像是“二十四孝”图,早已被人抹得残缺不全,但从残存的片图碎画中可看出绘画者的深厚功底:设色布阵匀称,秀淡雅致;行笔磊落,线条流畅,工整精致;人物神态惟妙惟肖。如此的艺术珍品与周边遗迹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着实令人扼腕。
  2005年,济南城里有一个老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毅然决策,联络几个善心人士斥资上百万,历经十多年的筹划,重修了白云洞道观。天然之白云岩洞已建成三清观,进可悟道,并听泉水滴答叮咚作响,如甘露汇聚成两潭,潭水清澈见底。洞外四座仿古建筑,两座正殿与两座辅楼间遥相呼应,互为映衬,遵循道范,巍峨壮观,掩映绿树繁枝间。特别是两座正殿飞檐隐隐,楹联闪闪,装饰考究,气派非凡。殿内传统壁画融西域、齐鲁风韵于一体,色彩斑斓。沟壑之上建有廊桥,牵碧左右,引绿上下,融入无边翠微繁茂。斑驳的石碑记载着道观多次修葺的历史,蜿蜒的山路吸引着人们对白云洞陶冶情操、陶醉自然、参禅悟道之新一轮的探寻。整座青龙山谷山下充溢着道家文化的氛围与气韵。今日的白云洞,殿堂庙宇更加堂皇金灿,但据当地老人讲:咋修也不是原来道观的模样。白云洞注定了要经历毁灭重生四季轮回。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旅游大餐,而白云洞的前生今世却一直作为一碟素雅小点颇受一些人士的喜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