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连琪先生轶事两则
2019年07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志杰

  韩连琪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在秦汉史研究、书画鉴定与收藏、教书育人诸多方面成就卓著。我在山东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先生年事已高,没有给我们这一级安排课程,但是,系里的一些重要活动,尤其像每个学年的迎新生送毕业生联欢会,几位老先生如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韩连琪、王先进、徐绪典都会参加。韩先生给我的印象是身材高大健壮,丰满俊酷的脸庞一直堆着笑容,话语中带着十分浓重的安丘老家口音,穿着一件口袋在外的中山装,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循循善诱的师者、可倚可重的长者。1990年韩先生去世前立下遗嘱,将自己毕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国宝级书画捐赠给山东大学历史系,并以此设立“韩连琪基金”,专为奖励中青年教师和优秀青年学生所用,荫泽后学。
  先生在上,吾辈仰止,其实韩连琪先生之经历是非常丰富和多彩的,只是人生漫漫,风雨无情,很多已为岁月侵蚀,鲜为后人所知。例如,他曾任安丘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并因发生“逐韩”学潮而被迫离职,再如,先生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出任《阵中日报》主笔,撰写大量抗日雄文。相关资料虽遭风剥雨蚀,细加梳理依旧脉络清晰,真实再现。
  1931年韩连琪先生从家乡安丘县考入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即被山东省教育厅委派回乡担任安丘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作为一校之长,韩连琪还聘请五名山东大学不同学科的同学同时前去任教。这所县立中学是由一所官立高等小学堂于1911年改制升级而来,创办人是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报人张公制。安丘县立初级中学的规模在当时来说并不算小,到1937年共有初中四个班,小学一个班,在校学生共计200多人,教职员10多人,属安丘全县最大的初级中学。
  韩连琪任校长之后按照现代办学思路和自己在山东大学学到的知识,对学校进行管理,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学校购买了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一部,还到省城购买了收音机、显微镜等教学仪器,使学校教学设备更加多样化,在这方面明显领先省内同类学校。
  安丘县立初级中学毕竟是一所从旧时代走来的地方性很强的学校,层级管理职责不明,权力分配上下不均,从1928年到1935年短短八年时间,仅校长一职就更换了八人,教务主任、训育主任更是走马灯似频繁更迭。教员中既有前清举人、秀才,也有留学生、大学生,甚至不乏北京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这些名校的高材生。韩连琪的前任校长娄光汉,出身北大,他所组成的教学团队也多数出身北大。韩连琪以及他所带来的山大五位毕业生取代了娄光汉以及原来的北大毕业生,引起后者的强烈不满,埋下矛盾的种子。据安丘县教育志记载,1937年秋,初三年级学生为对抗学校聘用的化学老师,考试时全部交了白卷。校长韩连琪出示布告牌,给初三年级正副级长各记大过一次,给初三年级全体学生严重警告一次。初三年级学生由此推举五名学生代表与校长交涉,强烈要求撤销上述决定。双方各持己见,僵持不下,交涉到深夜,围在校长室外的学生将布告牌砸烂,并欲冲击校长室。当夜,韩连琪到安丘县政府将带头闹事的学生告了。第二天上午,县长亲自率领县警一个排,全副武装开进学校,把学生代表等七人关进县看守所。
  校长韩连琪的本意是想将学生告到县政府,吓唬一下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以此化解矛盾,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县长如此声势浩大抓学生投进看守所,事态被严重扩大,学校积存已久的各种矛盾在此一并显现,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韩连琪只得请求学校创办人张公制亲自出面到县政府,把被抓学生保释回家,但是,学生并未罢休,第三天贴出了“罢课宣言”,在安丘县城散发“讨韩贼东生十大罪状”的传单。县长出面干涉无效,要求教育局长做学生的工作,但是这位教育局长素与韩连琪不和,不管不问,任由事态发展。县长无奈,又让家长出面劝学生复课,学生家长提出,不惩办韩连琪、不保证学生的人身自由,决不让孩子复课。在这种情况下,县长只得丢卒保车,教育局长临时代理校长,待报省教育厅请示之后再对韩进行处理。
  韩连琪两年的安丘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一职到此为止,省教育厅的处理意见就是把他调回济南,任山东省中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不久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韩连琪决定投笔从戎,1939年秋离开济南,几经辗转回到老家安丘县西乡马家旺村,出任《阵中日报》主笔。这是一份抗战时期全国各大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免费发行的报纸,供给前线将士阅读,鼓舞士气,内容是报道前线战讯,更多的是刊登我胜敌败的消息。社会新闻一概不登,要求文字通俗易懂。蒋介石还为此发出手谕,通令各总司令部予以协助,不得有误。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部《阵中日报》创刊于1940年初,开始时在安丘出版,后来因为战局变化,为安全起见搬迁到了沂水北乡的马家土峪子村,报纸印出后再运送到战区各对敌战场。
  韩连琪毕竟是山大国文系的高材生,是当时在校任教的闻一多、梁实秋、丁山等名师的得意弟子。他又是一个满腔热血、激情奔放的抗日战士,因而他的笔下流出的都是不屈不挠的民族呐喊,激励抗日战士勇往直前的战斗檄文。可惜的是,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又是鲁苏游击战区的报纸,保存实属不易,目前已经散落各处,无法集齐。韩连琪先生进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后精力主要放在了先秦秦汉史的研究,疏忽了对抗战时期那些文字的整理,至今难以查对。
  韩连琪先生的经历是他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教育济民,救国图存,投笔从戎,是韩连琪们义无反顾的历史担当和责任。薪火相传,斯文在兹,其精神当注入后学之脉,这是我们对韩连琪先生最好纪念。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