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人生
2019年07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江初昕
  炎炎夏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盘青翠的清炒苦瓜,以此来清热消火。
  顾名思义,苦瓜是苦的,但厨艺精湛的人做出的苦瓜倒也不怎么苦。下锅之前,或用食盐抓一下,或在开水中焯一下,佐以豆豉、红辣椒旺火爆炒,却也色香味俱佳,很能下饭。
  以前,我们家的菜园里是不种苦瓜的,对于苦瓜最初的印象来自于父亲单位。父亲所在的单位是一个中型矿山,矿上的矿工们与父亲的命运相似,都是从农村招进矿山的。矿山远离城镇,在崇山峻岭之中,杳无人烟。建矿伊始,条件异常艰难,住的房子都是泥巴糊的墙,吃的是玉米面糊糊。但他们在艰难的命运面前养成了乐观、爽朗、豁达的性格。
  盛夏时节,感触最深的是矿工住的房前屋后都密密地种满了苦瓜这种蔬菜。原来,他们也同我父亲一样,习惯于那种涩涩的清苦。我家每一餐的菜肴中,都有父亲亲手爆炒的苦瓜。父亲是个贪杯之人,每餐都要喝点劣质的烧酒,和着清淡的苦瓜,那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母亲感叹地说父亲生来命苦,饱尝人间沧桑之苦,还要吃这难以下咽的苦瓜。父亲不以为意,转过头来风趣地对我说:“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我从父亲意味深长的话语里,粗略读出了父亲颠沛流离的一生……
  我家之前还算殷实,到了祖父这一辈,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十五岁那年,爷爷就用借来的三升大米打发我父亲外出闯荡。一个不谙世事的十五岁孩子,就这样用他的双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旅。一开始到茶叶厂给制茶的人打扇子,一日三餐只供稀粥喝。后来又经熟人介绍,到丝绸店里当学徒。没有手艺,只能生活在最底层,做的是繁重的体力活,吃的是缺油少盐的饭菜,饱受欺凌和白眼。新中国成立后,才当了一名矿工,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涯。
  从风雨中披荆斩棘走过来的人,从不会被命运的多舛和苛刻所压倒,就像经历过惊涛骇浪的水手,有大海一般的心胸和乐观。能在矿山上班,就是端上了铁饭碗。父亲干活卖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年年拿先进。
  父亲在家时,经常怂恿我吃苦瓜,并笑着对我说:“苦瓜不言苦,慢慢细吃,就能品尝出一股清淡滋味。再说,苦瓜是好东西,常吃它,能清热解毒,连你满身的痱子和疖子也会消失殆尽。”
  深受热毒之苦的我,闻听此言,赶紧夹起一块,稍一咀嚼,就哇的一声全吐了出来。父亲笑了,我却尴尬不已。
  父亲探亲回家时捎回了几粒苦瓜籽,母亲把它种在菜园里。一年后,乡里人竞相栽种,很快苦瓜便成了各家菜园里的主角。我写信给父亲,他很高兴,在回信中这样写道:“苦瓜不是因其苦而与众不同,而是因其苦更显出了它的平凡。”
  如今,我已成家立业,慢慢回味出关于父亲、关于苦瓜的那些情景。现在,我终于习惯了吃苦瓜,每赴菜市场购菜,看到新鲜的苦瓜,都会买几个回来。我也渐渐地熟悉并喜欢上了那股清淡的苦味,但,相对于生活中的苦,这只不过是浅尝辄止罢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