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
7月30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以累计票房超过10亿元的成绩,接力《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下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新纪录。而《哪吒》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本圈定的备选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哪吒,另一个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只不过有《大圣归来》的珠玉在前,才最终选定了哪吒。
的确,哪吒与孙悟空,是当代中国公众认可度最高,也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两个传统中国神话形象。不过,如果细究这两个形象原型的出处,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这两个形象其实都非咱们中国本土原创,而是从古印度神话中“舶来”,再经过本土改造后形成的产物。不仅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来的IP也更容易火,这种现象究竟是偶然,还是某种大众文化心理在起作用呢?
俩“超能英雄”都不是“原装国货”
有关悟空与哪吒出身的怀疑与考证,其实早在近代开眼看世界时就已经开始了。
对于孙悟空,近代大家胡适曾敏锐地指出: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孙悟空)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他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是由《罗摩衍那》中“楞伽城大战”改编的。
的确,如果翻阅一下成书约在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你会发现一个与我们孙悟空极为相似的神猴哈奴曼,传说他是风神之子,刚出生就差点把太阳吃了。后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真传,学会了变幻莫测的法术,带着虎头如意金棍除妖降魔。三界妖魔都不是哈奴曼的对手,他杀死十头魔王罗波那后火烧楞伽城,并救出罗摩王子的爱妻悉多。他还飞到喜马拉雅山取药草救治伤兵,后被罗摩赐予长生不老之术。
可以说,在《罗摩衍那》中,后来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的法术、如意金箍棒的兵器、统领三界妖魔的威风,乃至天不怕地不怕的叛逆性格,都可以一一找到对应。说孙悟空是哈奴曼的中国转世,几乎是没跑了。
如果说孙悟空与哈奴曼好歹还是转世关系,那么哪吒则干脆是从古印度神话中移民过来的。首先哪吒这个名字就来自古印度。他在婆罗门教神话中,是北方守护神俱比罗的儿子,名叫“那罗俱伐罗”,佛经中又叫“那罗鸠婆”,中国民间先将其简化为了“那吒”,后来又变成了“哪吒”。
至于哪吒怎么认了李靖当了爹,则更有意思,婆罗门教四大守护神的故事被佛教借鉴,变为了四大天王,而北方多闻天王不仅是北方的守护神,还是财富之神,又被称为“施财天”,跟我们中国的财神爷相似。到了唐代,他又成了强大的战神,而唐代现实中最能打的将领是卫国公李靖。于是当四大天王又被道教借鉴时,李靖就与多闻天王合璧,捎带手接受了哪吒这个儿子——所以你明白神话中的李靖为啥会给儿子起这么冷僻而没有实际汉语意义的名字了吧。
巧合的是,在后世的流传当中,悟空和哪吒都留了一点印度神话的尾巴——比如他们都会三头六臂的神功。而“三头六臂”这个东西,最早其实就是从印度神话的“三头八臂”借鉴过来的,印度很多神明的本尊形象都是三头八臂,只不过印度神话中神明这般配置不是为了“更能打”,而是存在一些宗教寓意——比如三头分别观生、住、灭,而八臂中两手合十,四手摆出各种手势“凹造型”,只有两手拿武器。
更有趣的是,中国另一部古典名著《水浒传》还忠实记录了这个演化过程——一百单八将中有个“八臂哪吒”项充,但自相矛盾的是,武松在快活林替施恩出气前却又说:“我只道他三头六臂,有哪吒的本事。”为什么哪吒一会儿八臂一会儿六臂?原因很可能是《水浒传》的最终润色在明代,而一百单八将的绰号在元末就应定型。足见哪吒最终被中国本土化,也是在这一时期才完成的——距今也就五百来年的历史。由此观之,中国对于悟空和哪吒这两个形象的发扬光大,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通过绘画、雕塑和诗歌等艺术形式发扬光大那些希腊神祗和英雄当属同期。
悟空起于“不忠”,哪吒成于“不孝”
为什么两个原版在印度的神明反而更被中国民众所喜爱呢?这其实涉及到一种文化心理——就是公众总是乐于欣赏那些反主流的英雄。
举个例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形象中,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显然不像哪吒或孙悟空那样著名。然而,美国迪士尼却偏偏选择了这个人物进行动画化,在美国大受欢迎,近期还要翻拍出真人版。美国的影评家这么评价花木兰:“她是一个英雄,先成为了家庭的英雄,而后成为了整个国家的英雄。”“国家的英雄”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忠吗?“家庭的英雄”不就是我们所谓的孝吗?原来美国人欣赏花木兰,是喜欢她的“忠孝两全”啊。
然而,“忠孝两全”的花木兰在中国的欢迎度没有美国高,而悟空和哪吒在中国备受欢迎,反而是因为他们分别是“不忠”和“不孝”的典范。
“大闹天宫”无疑是悟空最为高光的时刻,然而与现代着重渲染大闹天宫的反抗精神不同,以传统中国观点看,这个行为其实相当叛逆。与孙悟空的大闹天宫类似,哪吒最为高光的时刻则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这一幕显然是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最为强烈的反讽——你们不是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吗?不是整天念叨“父精母血”吗?现在我把它们全还给你,你们就没资格再骂我是逆子了吧?这才是哪吒在那一幕的潜台词。
其实,无论是孙悟空的大闹天宫,还是哪吒对其父亲的反抗,在原版的印度神话中都或多或少有些影子,但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这些特点被浓墨重彩地强调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强调听到那些民间艺术家在再创作时的潜台词:古代中国人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下被“忠孝”二字压抑束缚太久了,他们急需得到发泄,哪怕只是在戏台子上看别人这么干也好。于是两个新奇的外来英雄打破了忠孝的铁律。
当悟空把玉帝打下宝座,逼他慌张地喊出“快去请如来佛祖!”当哪吒手持宝剑,回首决绝地说出:“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中国人会感到他们做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说了自己想说而不能说的话,这是何等畅快,他们又怎能不喜爱这两个角色呢?
回到《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新作本身上来,这部作品令人意外地弱化了原作中哪吒与父权的对抗,而突出了哪吒与更加抽象的“命运”抗争。这就使得哪吒有些远离了传统中国“反主流民间英雄”,而披上了一层古希腊悲剧英雄般的外衣。而巧合的是,类似的改编在《大圣归来》中也十分明显。个人认为这正是两作所以能成功的原因——毕竟在当今社会,年轻人承受的父权压力已经远不如过去沉重,传统中国的家庭压力更多被社会压力所取代,当我们要面对新的压力时,当然需要新英雄来供我们发泄和崇拜
英雄是什么?就是能做凡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的人,悟空和哪吒做到了古代中国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新悟空和新哪吒也做到了,既然他们为咱中国人“出气”,他们祖籍是哪国又有什么要紧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