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地面下沉变“危城”,印尼宣布迁都
全球变暖导致数十座城市下沉
2019年09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 雅加达下沉地区卫星遥感图。
  ◤ 雅加达正在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下沉。
     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正在逐步显现,8月26日印度尼西亚正式宣布将在2024年“迁都”,而实施这项宏大工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国当前首都雅加达已是“危城”一座,平均年沉降25厘米,位居全球之首。其实,面对“大自然的愤怒”,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区域能独善其身,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任志方        
     
  印尼迁都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警示
  印度尼西亚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地处赤道、四面环海。它也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则坐落于印尼的第五大岛——爪哇岛上,该岛面临火山喷发、地震以及海啸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但这并不是印尼决定迁都最主要的原因,全球变暖带来海平面上升,并导致了雅加达部分区域地面下沉,才是这座沿海城市的“阿克琉斯之踵”。这也是印尼此次迁都的一个最根本、最无法逃避的因素之一。
  据研究发现,雅加达正以年平均25厘米的速度下沉,目前已经有一半地区处于海平面之下,这在雅加达的北部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样的下沉速度是全球其他沿海特大城市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这使得雅加达成为世界上地面沉降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另外,雅加达处于多雨气候,每年泛滥的洪水,使得很多地方地基下沉,导致许多楼宇的一楼大量积水,根本无法使用。
  此外,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正和雅加达地面沉降的效应叠加。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印尼不采取预防措施,到2025年海水将向内陆挺进5公里,到时印尼总统府门前将是一片汪洋,海水甚至有可能完全淹没雅加达北部的老城区。
  有专家甚至预测,到2050年,这座城市约95%的地区可能会被海水淹没。五年前,印度尼西亚政府与荷兰政府联手启动了名为“国家首都综合性沿海开发”的项目。“海岸墙”就是这个宏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项目规划,雅加达还将打造作为“沿海墙”补充设施的第二道防线——“阻海墙”。这种宏大厚实的堤坝建在深入大海数英里的位置,修筑完成后,整个雅加达湾就被彻底封闭起来了。
  “阻海墙”不仅仅能阻挡日益升高的海水。根据最初的项目规划,雅加达将投资400亿美元兴建规模宏大的全新超级都市区。“阻海墙”届时将成为新建区域的“脊柱”,发挥环线公路的作用,至少它在不久之前还是雅加达政府的重点推进项目。
  但是专家们对此并不乐观,他们认为“海岸墙”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海岸墙”计划一旦完成,整个雅加达就会封闭起来。如果不从源头出发,进行地下水抽取管制和污染治理,到时候,雅加达只会成为巨大的污水池。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区域能独善其身
  全球变暖必然引起海平面上升,部分陆地城市因此将被淹没。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100年,地中海地区将有49个城市和古迹将沉于水底。
  据之前世界银行整理出的数据显示,在1961年-2014年的半个多世纪里,有37个国家失去了大面积土地。尤其在世纪之交,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更是远超预期,几乎每个沿海国家都有损失。
  德国基尔大学专家在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报告中称,冰川融化将导致地中海地区的伊斯坦布尔、科孚岛、以弗所、帕福斯、叙拉古、罗得岛和希贝尼克等城市以及多个历史古城消失。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其他沿海城市出现问题。例如伦敦,全球变暖使该城市面临重大洪水灾害威胁,伦敦政府已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使用抵御洪水的主要手段——堤坝。
  届时,美国也将有多座城市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其中,大多数城市从前就饱受洪灾侵袭,今后的发展趋势更不乐观。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新奥尔良市地势低洼,又建在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新奥尔良面对洪涝灾害可谓格外被动。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份研究显示,新奥尔良近年更是出现了明显的下沉趋势,沉降速度合每年5厘米左右。据了解,该市部分区域本就处在海平面4.5米以下,照此发展,市内大片区域将在2100年没入水下。
  与新奥尔良遭遇类似,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城也饱受飓风洪水摧残:2012年飓风“桑迪”过境时,该市70%至80%的面积曾被洪水吞没,部分区域的积水近2.5米。专家推测,该市在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自然灾害恐将更为猛烈。比大西洋城命运更让人担忧的是美国东南沿海港市查尔斯顿:当地媒体早在10多年前就已断言,该市将在2050年沦为一座“半淹没的鬼城”。
  对此,有学者说,面对“大自然的愤怒”,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区域能独善其身。
  打造可悬浮在海上的建筑系统
  面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硅谷一家名为Arx Pax提出,计划打造一套名为SAFE的建筑系统,该系统能让房屋类似船只那样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而上升,从而形成可自动调整的浮动环境。公司将为该系统申请专利,并授权给关怀气候变化的房地产开发商、援助团体和各国政府。
  这套悬浮建筑系统的构建原理是这样的:在选定的地域中挖一个浅水池,接着将池子和附近的河流或海湾连通,然后,向池子里注入几英尺深的水,最后把建池子时挖出的土加盖在池子周围,用以抵御风暴潮。等这一切完成后,把集装箱大小的模块分组置于水上,再将它们相互锁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建造漂浮的建筑,而道路和基础设施也随之而来。从理论上来说,海水只能在这些社区的下方或者周边流动。当地震来袭时,地下水池也能将损害降至最低。
  对于26%国土低于海平面的低地国家荷兰来说,早在上个世纪就启动一项规模巨大的筑坝防洪项目,取名“三角洲工程”,历时40多年,耗资60多亿美元。荷兰的主要海滨屏障依据世界上最严格标准建造,能抵御万年一遇的风暴(美国的标准是百年一遇)。
  此外,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海平面,荷兰还设计了一种浮阁建筑,看上去像一座座透明圆顶帐篷,约三层楼高,彼此相连,用塑料建造,重量为玻璃的百分之一。目前,这些浮阁主要用于开会和布展,但其主要目的是展示城市漂浮建筑的广泛前景。预计到2040年,鹿特丹将有1200户人家漂浮在港湾。
  负责该项目的建筑师说,水上造屋并不新鲜,但在潮起潮落的海港大规模建造水上社区却是创新。我们不是与海水抗争,而是与之和平相处。
  当然,除了这些技术上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减少碳排放,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才有可能拯救那些正在或将要下沉的城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