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汪泷 通讯员 王洪强
众所周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是伴随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而发展起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样的,30年前,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也诞生在古运河畔。跟随着碧波荡漾的运河水,这所学校也在而立之年,以“弘扬运河文化,创建特色学校”的发展思路茁壮成长。
2018年,在区教体局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建立。目前,学校全体教职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求真务实,严谨踏实,在校园安全、校园规划建设、教学行为的规范化、教学常规的制度化上狠下功夫,正努力把学校建成运河沿岸的一颗教育明珠。
温馨校园令家长点赞
运河实小正扬帆起航
2019年9月1日上午,在学校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一年级的新生们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了还有些陌生的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的校园。细心的老师们深知幼升小阶段的孩子们因为对新环境的陌生,往往会有些焦虑,所以走进校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各班的班主任老师牵着孩子们小手,穿过学校的林荫小道,走过宽阔的运动场,在犹如四合院一般的教学楼内仰望天空,简简单单的一次“旅行”,很快便让孩子们熟悉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随后,在各个一年级的班级内,班主任老师细心的教给了孩子们正确的课堂习惯以及生活习惯。而当天下午,一场新生家长会的召开也让跟着孩子们同样有些焦虑的爸爸妈妈,心情舒缓了许多。在这场家长会上,学校大队辅导员吴鸿哲教给了家长们在家里该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新生活,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还与家长们分享了今后家校之间该如何协作,为孩子们的成长插上翅膀。“听完老师的分享,心里有了底,也感谢运河实小老师们的用心。”不少家长在会后如此评价说。
近年来,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秉持“扬帆启迪智慧,承载源远流长”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按照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以“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提升课堂”为抓手,以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为突破口,以打造运河魅力课堂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尤其是这一年来,学校教学工作在区教研中心及小教室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计划的要求,不断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扎实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进一步夯实教学常规、着力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各项教学工作蓬勃向上、协调推进,实现了新的发展。
打造“运河魅力课堂”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持续完善常规管理,建立教研活动激励和约束机制,细化教研活动流程,向精致化的常规教研要质量。”学校副校长田勇介绍说,近年来,学校通过校级公开课、单元研究课、优质课、示范课、各级各类赛课活动等,逐渐打造出了富有运河实小特色的魅力高效课堂。
同时,开展特色教研,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成长,田勇告诉记者,现如今学校进行大课题统领,组内则把小课题作实,人人参与教研,人人参与课堂打磨,人人参与课例研讨。此外,深层探索减负增效工作,加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作业教学、检测评价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具体的工作措施中,学校通过严格执行教学常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在常规教学工作当中,学校不断细化教学流程,认真分析全校综合学科的现状,引导有关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在科学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为孩子们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田勇说。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则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运河魅力课堂”与“实效课堂”,并且在教学中坚持实施“分类推进、分层提高”的分层教学策略,建立优中差相结合的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尤其是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收获评价权还给学生。
依托运河文化建特色学校
多彩社团活动彰显学校魅力
可以看出,“弘扬运河文化,创建特色学校”的发展思路,彰显了运河实小与京杭大运河相守三十年的缘分。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学校也格外重视与济宁地区积淀深厚的运河文化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及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的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形成了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学校特色。
当家长们走进运河实小的时候,往往首先会被各个中队以京杭大运河流经的主要城市为各中队的名称,并以“帆船”的形式悬挂于教室门口所吸引。以此为契机,学校将多种反映流经运河两岸的十几个城市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图片、文字介绍以不同形式呈现给各个中队的小队员,让小队员们知运河,爱运河。
在建立起了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之后,学校积极开拓进取,围绕济宁地区丰富且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延伸发展起来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每逢周三下午,“快乐足球”社团、“运河飞扬”合唱社团、“英语沙龙”社团、运河文学社、“书香墨韵”书法社团,及“运河剪影”剪纸社团等等富含运河文化气息的学生社团,都会成为学校里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这些社团中,早在2013年便成立的“书香墨韵”书法社团显得尤为耀眼。作为城区最早成立的中小学书法社团之一,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国粹文化为目的,结合学校的运河文化特色优势而设立,在广泛查阅资料、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经过论证,确定有以下部分组成:书法历史、书法人物小故事;书法知识、经典赏阅;部分经典法帖书写实践。
此外,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校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精髓,先后打造了一批以运河文化为底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在各个班级举行“我心目中的大运河”征文评比、在学校开展“爱运河、爱家乡、爱祖国”演讲比赛活动等。
男子足球队屡获佳绩
《快乐足球》引领足球文化
俗话说“文体不分家”,在努力打造一批校园文化特色品牌的同时,学校也注重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其中,《快乐足球》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校本课程,在上级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打造了精彩纷呈的足球文化。
在2017年10月份举办的任城区“区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学校男子足球队取得了联赛冠军的好成绩。彼时,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男子足球队开始崭露头角,在全市越来越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中,必胜的决心、精湛的球技、团结的队伍,开始让各兄弟学校意识到,这是一支城区中小学男子足球领域的“黑马”。随后,在今年4月份举办的济宁市第五届“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他们作为任城区代表队中的一员,征战绿茵场的学校男子足球队获得小学男子组第四名的好成绩,创造了任城区历届“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最好成绩。
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其实离不开学校浓郁的运动风尚。在2016年,学校举办了首届“校长杯”五人制足球比赛,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提升了足球氛围。紧接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足球活动的开展,在制定学校阳光体育工作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时,始终将足球运动纳入学校重要工作,真正形成了“人人一只球、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体育教师专业优势,积极开发足球校本课程《快乐足球》,该教材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足球课的教学任务要求,从教学内容着手,采取以教案的形式按教学内容提出要求和练习方法编写,课与课之间衔接紧密,以利于学生学习。
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逢辉 摄
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简介
“书香墨韵”书法社团小成员正在练习书法。
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现址位于城区西南,太白路南与新华路西,始建于1982年。1993年,社企联办中小学一体化学校,更名为“济宁市希望学校”;2004年11月,学校从企业划转出来,移交原济宁市中区人民政府接管;2006年8月与济宁市第十一中合并,组成新的第十一中学(九年一贯制);2008年7月,中学撤销,学校改为一所全日制小学,更名为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学校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1100名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工56人,其中,省级教学能手1人,“杏坛名师”1人,市级教学能手多人,区级教学能手十余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占地面积13074平方米,建筑面积5874平方米,绿化面积3306平方米。
2008年8月,学校更名为济宁市运河实验小学后,树立了“扬帆启迪智慧,承载源远流长”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依内涵求进步,靠特色促发展”的整体办学思路。
2018年9月,被评为济宁市任城区少先队礼仪“四星级学校”;10月,荣获济宁市任城区特色品牌学校和任城区学校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学校男子足球队荣获“区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2019年4月,学校足球队代表任城区获得济宁市第五届“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组第四名的好成绩。学校书法社团多名学生在济宁市历次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美术社团多名学生在任城区学校艺术节中获得绘画类比赛一等奖。2018年 11月,学校荣获济宁市“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现在建有高标准的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生态标本室、微机室等,所有教室、功能室均配备了“班班通”系统。学校开发了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所开设的“小学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得到了济宁市书协、美协的领导、专家的亲临指导,并受聘为我校“书画”导师,一大批学生作品成熟,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尝试教学先进单位、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济宁市规范化学校、济宁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基地、济宁市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济宁市绿化工作先进单位、济宁市中区文明单位、济宁市文明校园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