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日照最美教师,莒县桑园镇第二中学崔荣臣:
扎根大山28年,给山里娃带去希望
2019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彭彦伟 刘涛


  崔荣臣,莒县桑园二中宅科小学教师,1991年入职,获得莒县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日照好人”之星,被评为莒县教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职业感悟:
大山的坚守就是为了更多的学生走出大山!


  一担水,挑了十年
一锅饭与学生同吃

  记者在莒县桑园镇第二中学宅科小学见到了崔荣臣,当时在建学校时,为了让附近几个村的孩子找一个最近距离,所以学校建在山坡里,离最近的村庄也有两三里路,全是山路。现在宅科小学有三个年级,32个学生,其中今年一年级只收了5个学生。崔荣臣在这所学校里有多重身份,校长、老师、厨师长、小工等等,他是这32个孩子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父亲”。
  宅科小学是一所新建的完全小学,崔荣臣也是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当时任二年级全部课程,白天全天候在教室里上课,下午放学后再平整学校校园,用独轮车把几百方土、石块填在校园的深坑里,晚上备课、批改学生作业,日复一日辛勤耕耘。十年前,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增多,有一大部分适龄生跟着爸妈在外地就近入学,宅科小学生源日益减少,有的年级只剩下了几名学生,上级不得不陆续将中、高年级学生合并到附近的学校。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家长接送不方便,便将这个学校作为教学点保留了下来,生源匮乏,教师少,他既负责教学,又负责管理,晚上还要值班护校。
  学校除了招收本村的学生外,还招收附近5个村子的学生。在山区居住分散,一个村到另一个村距离很远,早上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管了,直到下午放学才来接。如何让这些孩子在学校喝上热水、吃上热饭,这是教学点老师必须解决的难题。
  学校建在村前的石岭上,根本打不出水,最近的水源离学校有三四百米远。为保证学生喝上水,最初只能靠肩挑,早晨到校后先挑3担水给师生用,从1991年到2001年,日复一日挑了10年。2002年用汽油机去抽水,把水抽在几个大水缸里,小汽油机常常出毛病,他就来回在井和校之间跑着修理、排除故障。每抽一次水他就大汗淋淋,直到2013年村里铺上了自来水,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吃水问题。
  为保证学生吃上热饭,学校建了一所简易的食堂。课间,先到食堂生炉子烧水,中午放学后,他就急急忙忙来到食堂准备午饭。山村孩子大多数只带些干粮,基本没有蔬菜。崔荣臣就和其他教师多做一些菜,分给孩子们吃。还要给带饭的孩子热饭,时间长了,孩子们都会提前把饭交给老师给热好,让学生吃上热饭喝上热水,保证身体健康成了他们额外的工作。
自己当小工改造新校园
培养大学生六十多人

  五年前学校重新修建,但学校的其他设施是零,没电、没水,路不通。崔荣臣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和其他教师一起,用绳子把变压器拉到电线杆上,找人打井取水,各种方法请求修路队给学校修路,用小推车把五百方土填在学校绿化带里,栽上树、种上花。使学校春有花,夏有阴、秋冬有绿,井深水甜,水泥路围绕学校四通八达,宅科小学现在是一所环境优美的山村校园。
  虽然学校条件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变,但相对其他学校,宅科小学还是远不能及。由于道路太狭窄,学校还不能通校车,每当下午放学,崔荣臣和老师们要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偶尔有的孩子家长来不了,他们还要给送回家。“全是山路,离村庄又比较远,孩子们自己走不放心。”崔荣臣说。他们最怕下雪,只要一下雪路上就非常滑,他们就只能选择停课,毕竟孩子们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在宅科小学工作了二十八年,奉献了崔荣臣的大半生,从宅科小学走出的大学生已经有六十多名,他们在祖国的每个城市辛勤工作,其中有半固态成型专家,有体育健儿等等。每到寒暑假他们回家探望崔荣臣时,心中无比欣慰,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成才,走出大山!
  随着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农村人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孩子们也在城市上学、就业,宅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而选择来这里的年轻老师更是没有。崔荣臣也明白,也许在不久的哪一天,退休的不只是他个人,可能是整个宅科小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