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三国杀”
2019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9月14日,在滚滚浓烟中,国际石油市场突然飞出了一只“黑天鹅”——胡塞武装宣称动用“10架无人机”对沙特所属的阿美石油公司的两处原油设施发动了空袭。沙特石油产量一度骤降50%,国际油价应声而涨。而在烟雾尚未散去之际,沙特、美国、伊朗这三个事件主角的不同表态尤为引人注意。沙美伊三国,围绕着这一事件,正上演着一场石油“三国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

伊朗,铤而走险有缘由
  本次事件中最大的一个悬疑,就是伊朗是否如美国和沙特所指控的那般是“幕后黑手”。虽然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直接证据能够证实此次行动由伊朗策划实施,但从袭击的精确性和发动的时机看,伊朗似乎很难完全置身其外:首先,胡塞武装的确是一支长期受伊朗支持的力量;其次,伊朗的确是最有可能从这场风波中受益的国家之一。
  表面看,在海湾局势已经剑拔弩张的当下,伊朗若真发动这样一场袭击,很可能将自己置于更危险的境地,是得不偿失的。但这种直观观感其实没有考虑伊朗目前的真实处境。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对伊朗最狠的一招莫过于制裁与伊朗进行石油贸易的国家,并将伊朗踢出石油美元结算体系,致使伊朗无法与他国进行正常的石油贸易结算,难以获得美元。而没有美元,伊朗就无法通过石油从海外换得其国内急需的工农业产品。
  据美国政府的统计,石油出口禁令大致使得伊朗损失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伊朗目前正受困于自“伊斯兰革命”以来最为窘迫的经济下滑困境。伊朗石油部长比詹·赞加内6月份曾表示,当前伊朗的石油出口比19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该国油田遭受攻击时还要脆弱。
  美联社援引赞加内的话表示:“我们的情况比战争期间还糟糕。就算是在萨达姆攻击我们的产业设施时,我们也没有这种出口问题。如今,我们无法出口贴着伊朗标签的石油。”
  美国政府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伊朗的石油出口降至每天23万桶(仅为沙特的1/30左右)。外汇短缺导致伊朗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达到48%,蔬菜和肉类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中涨幅超过100%。伊朗总统鲁哈尼今年年初在伊朗国家电视台说:“今天,这个国家正面临着过去40年来规模最大的压力和经济制裁。”
  空前困难的外部形势,逼着伊朗必须有所作为,而借助地区局势紧张推高油价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快方法。目前,在美国的石油出口禁令面前,伊朗主要通过欧盟与伊朗的Instex贸易结算系统进行部分石油贸易,此外还通过俄罗斯石油公司代为销售部分石油。这些石油出口的收入只有一部分能够进入政府的口袋,无法满足伊朗开支;而通过零星事件维持区域局势的紧张,油价就能够走高,即便伊朗无法获得全部上涨收益,但也能增加收入。
  巧合的是,自7月以来,围绕伊朗石油的突发事件总是接二连三,虽然伊朗政府一律矢口否认自己参与其中,但如果所有这些助推油价上升的事件都属“偶发”,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伊朗的“国运”实在是太好了。
  事实上,伊朗敢于这样在“刀锋上行走”的原因是,他们判断特朗普根本不会发动一场直接推翻伊朗现政府的战争。正如他们在公众场合演讲中反复提到的,在与特朗普打交道、观察美国处理其他危机的过程中,伊朗领导层可能得出特朗普色厉内荏的结论。这给了伊朗动用小规模危机事件来刺激地区局势、不断测试美国底线的空间,为后续的美伊谈判赢得主动权,以期纾解伊朗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伊朗果真直接或者授意胡塞武装发动对沙特的袭击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针对沙特而不是直接针对美国,有利于降低与美国直接对抗的风险,但又可以给美国的盟友沙特以经济上的打击,还能造就世界石油供应的短时间紧张,帮助伊朗撑过目前的危局。
  只不过,在这套谋划中,伊朗低估了它的老对手沙特的表现。
沙特,这个土豪不简单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事件中,表现最为积极的莫过于沙特。沙特在这次事件之后展现出很大的韧性。北京时间18日凌晨,在遇袭不到72小时后,沙特石油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就表示,“袭击7小时之后,沙特方面就扑灭了大火”,“目前已经恢复了日产200万桶的供应量,预计9月底可以修复设施并恢复到此前的石油供应水平。”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也表示,将尽量不推迟IPO(公开募股)的计划。19日,沙特更是公布了大量指认伊朗参与此次袭击的“证据”。应当说,沙特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得高效、卖力。
  事实上,与多数人印象中沙特是一个靠着地下石油“愣有钱”的土豪国家不同,这个国家一直有着不容小觑的“心机”,正是由于历史上在历次围绕石油的突发事件中能够看准时机、因势利导,这个国家才能赚得盆满钵满。
  谁都知道石油是“黑色黄金”,但世界石油已探明储量前四的国家(委内瑞拉、沙特、伊朗、伊拉克)中,真正靠卖石油成为“土豪”的,只有沙特一家。对其他三国来说,地下丰富的石油资源反而成为其饱受动荡、遭到制裁甚至列强入侵的“资源诅咒”,唯独沙特通过自身奋斗逃过了此劫。
  此次遇袭的阿美石油公司,号称“世界上最赚钱的国有企业”。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它还是一家纯粹由雪佛龙、德士古、埃克森、美孚四家公司全资控股的美国公司,沙特只能通过出卖特许权分一杯羹,这么大一块肥肉竟然掌握在外国手里,沙特政府当然想收回。但与其他中东国家的国有化进程多采取“出手明抢”方式、进而惹怒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同,沙特收购阿美石油公司的方式是“春风化雨”式的。
  1973年埃及、叙利亚等12个国家向以色列发动“斋月战争”,由于美国国会通过了对以色列22亿美元的巨额军援,中东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当其他阿拉伯国家都在试图用石油窒息美国时,唯独沙特政府默许阿美石油公司将其产量逆势上升,解了美国的燃眉之急,换来了美国允许沙特参股阿美石油公司的许可。1973年,沙特政府参股阿美石油公司25%,1974年上升至60%。
  1978年伊朗革命爆发,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沙特再次如法炮制,通过提高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来换得美国让步,于同年获得了阿美石油公司全部股份。
  可以看到,阿美石油的成长和沙特对这家公司的国有化改革,都是以石油危机为契机的。每逢危机就给美国当“带路党”从而换取利益,想当土豪就得抱紧“山姆大叔”的粗腿,这已经成为沙特这个国家的信条。
  而在此次危机当中,沙特也看准了风向:近些年,随着美国从石油天然气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逐渐走向能源独立,美国与沙特在阿美石油公司上的共同经济利益日益减少,冲突矛盾反而日益增多。沙特给美国带来的利益从石油变成了地缘政治方面,即沙特作为中东逊尼派的老大,最大价值已不在石油供给,而是在于形成足以抗衡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的力量。因此,此次袭击后沙特在尽快恢复石油产能、挫败伊朗图谋时,再次坚定地选择了与美国站在一起。可以想见,此轮危机过后,美沙之间的关系势必进入一个新的蜜月期。
  对比来说,如果说伊朗是在苦心造势,沙特则懂得顺势而为,这对老对手如今一个穷得快破产,另一个却富得流油,不是没有理由的。
美国,色厉内荏是权谋
  话及此处,就不得不来说说美国。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对伊朗“咬定青山不放松”,却又死活不肯打,也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袭击发生当天,也门胡塞武装就承认是自己所为,但美国依旧指责伊朗应为此负责。当被问及为何也门胡塞武装不能为此事负责时,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甚至表示,无论是谁实施了此次袭击,美国都将追究伊朗的责任——摆明了就是要找你的茬儿。然而,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特朗普依然不肯把动武的话说死,只是含混地表示动武将是“最终选项”。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政府为何对伊朗不依不饶却又不敢动手呢?难道特朗普政府真的如伊朗所说“色厉内荏”吗?非也,这其实也跟美国当下的石油战略有关系。
  人们往往将美国视为世界强权,却忽略了这个国家其实也是一个与沙特、伊朗旗鼓相当的产油大国。就在沙特油田遇袭的两天前,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在欧佩克减产协议下,美国石油出口量(短暂地)一度超越沙特,在6月份原油出口量一度突破300万桶/日,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曾多次提及“American energy dominance”(可以译为“美国能源梦”)。虽然特朗普从未对“energy dominance”一词的具体含义进行过阐释,但显然,增加石油产量、让美国摆脱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中被人卡住脖子的窘境是特朗普战略构想的一部分。而在过去十年中,由于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带来的致密岩层石油(即所谓“页岩油”)产量提升的推动,美国原油产量确实在大幅度增加。2018年,美国原油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096.2万桶/日,是美国有石油生产历史以来的最高产量,同时也超越沙特、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
  然而,依靠页岩油实现的“美国能源梦”也有一个致命的软肋,那就是页岩油的开采成本普遍较高(每桶约在50美元),相比中东和委内瑞拉等传统石油产区,对过低的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耐受力明显不足。然而,美国同时又是一个油耗大国,过高的原油定价又会损害美国的其他实业,显然不符合特朗普“让制造业重归美国”的构想。
  这种两难导致了美国必须将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权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太低了不行,太高了也不行。于是我们就能理解,为何特朗普上台之后,会对委内瑞拉、伊朗进行重点压制——在美国看来,这些“不服管”的产油大国,是美国在控制原油定价权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放松对其制裁,很可能造成美国无法控制的原油市场价格波动。也正因此,美国对伊朗和委内瑞拉都采取了“围而不打”的战略:以经济制裁为主,是为了防止这些国家大量出口石油,造成原油市场的过分低价;不发动战争,则是担心武装冲突将造成原油价格高企。
  所以,目前的状态对美国是最有利的——袭击事件推高了原油价格,但仍在美国的可控范围内。事实上,沙特油田遇袭后,特朗普表示,已授权在必要时开放美国战略石油储备(SPR)以保持市场供应良好,但规模待定。这一措施无疑将进一步增强美国对原油市场的把控能力,特朗普离他的“美国能源梦”又近了一步。
  伊朗、沙特和美国,同为石油大国,围绕一场袭击,一个在苦心造势,一个顺势而为,唯独美国才是最终的局势把控者。在无人机袭击的迷雾重重背后,真正左右这三个国家行动的,是被石油牵动的国家利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