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留翠
2019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曙明

  我与陈叶翠早就认识,但因为工作中没有多少直接联系,所以不是很熟悉。读了吴文峰的报告文学《小巷总理陈叶翠》(济南出版社),我对她“熟悉”了,而且她那鲜活、生动的形象也由之存在了我的脑海里。平凡而伟大是人们对“先模”的赞语,陈叶翠也无愧于这个赞语。平凡的人生之路,平凡的工作岗位,平凡的“家长里短”,让她“演绎”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品格、伟大的形象。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任何虚构或“想当然”都会造成“硬伤”。《小巷总理陈叶翠》这本书是作者在大量采访后的文字“堆砌”,没有人为的拔高,没有虚言的夸张,因而让人读来感到真实可信。也正因为真实可信,才让陈叶翠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
  陈叶翠出生在章丘埠村,5岁那年去了辽宁本溪,19岁那年随着工作调动的父亲来到了山东莱芜。乡音无改鬓毛衰,她那满嘴的东北腔当是岁月的见证。雷锋牺牲在辽宁抚顺,本溪距离抚顺很近,“身边”出了雷锋,身边人自会倍感自豪,这当是陈叶翠爱讲雷锋的故事之缘故。她扎根社区29年,凡事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为民解忧,其奉献、忠诚、无私、大爱,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雷锋形象时常与陈叶翠的身影叠加在一起,出现在我的面前。当然,对陈叶翠而言,雷锋精神之潜移默化不是朝夕之能事,这从陈叶翠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见证。她刚到居委会帮助工作的时候,由于不理解所以不积极,这不足为怪,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即便是她不积极所为的诸多小事,也让居民感念不忘,于是,这种感念不忘彻底激活了潜藏在她内心深处的雷锋精神之基因。如实记录在案的细节让这个形象显得更加鲜活,愈加生动。
  与时俱进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按照陈叶翠自己的说法,她是个颇具现代化的“老太太”,现实情况也的确是如此。《小巷总理陈叶翠》把她的与时俱进精彩纷呈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为了搞活社区服务,她率先引入社工项目;为了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看病难,她创办了长者食堂、社区医院;为了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她创办了星光艺术团;为了用文化滋养人,她创办了国学讲堂;为了德化育人,她创办了道德银行;为了让老年人自立自强,她还创办了老顽童电脑学习班……她的与时俱进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践行不忘初心的宗旨,为了把“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居民解愁”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开放式社区,能做到如此这般,的确让人由衷地敬佩。可以这样说,凡是能为居民带来好处的事,她都与时俱进,努力为之,不然她也不会成为大学生们的“老师”,更不会成为社区居民的娘家人,这也正是她领导的甸柳一居能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仁和社区之根本原因。
  在我们眼里,陈叶翠无疑属于名人。大凡名人都有些名言。这些名言或是对奉献发出的感悟,或是对人生抒发的感言,在《小巷总理陈叶翠》书中,作者也“辑录”了陈叶翠一些名言:“对待工作,宁可让领导和居民说我没能力,也不能让领导和居民说我没尽力。”“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学身边的人。”“没有什么比爱更深,没有什么比情更浓,没有什么比心与心的交流更珍贵。”“没有什么比理解更伟大,没有什么比诚心更重要。”这些原汁原味的话,读起来虽然不够精炼,却透着朴实,透着真情,透着她人生的无悔选择。
  报告文学是录像现实生活,可以精炼,但不可以以偏概全。《小巷总理陈叶翠》“录像”得很精彩,“剪辑”得也很精炼,给我们呈现出真实、可信、可敬的陈叶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