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不规范站名,别丢了“青岛味”
2019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朱文龙
  为提高青岛市区公交站点辨识度,更好地方便市民在公交与地铁间换乘,9月21日,青岛市区19个不规范站点正式更名。对此,有很多市民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此举中断了青岛历史文化传承。针对不同声音,青岛市运管局公开回应,称此次调整并非取消老站名,而是将重复的老站名予以更换。
  去过青岛的人大多知道,这座城市里有些重复的、名不副实的公交站名。比如,“西陵峡路火车站”,虽然站名中有“火车站”,但是当你在这个公交站下车后会发现,走上六七百米后才能到达青岛火车站。这些公交站名,为市民特别是外来游客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岛为不规范站名更名的举措非常必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改公交站名也要有个“度”。在公交站命名的过程中,如何兼顾“辨识度”和“文化传承”,需要相关部门认真思量。
  比如,像“台东”“浮山所”等车站名是青岛历史文化的见证,一些青岛市民担心青岛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可能因为改名“中断”。事实上,乱改公交站名的现象,正是目前地名乱象的“缩影”。地名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见证。正如北京的火烧营、梅沟营,再比如济南的五里牌坊、按察司街,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座城市为之骄傲的历史。
  而现在,有些地方热衷于修改老地名,起一些洋气点的地名。至于改地名的动因,有些是为了图吉利,有些是为了赶时髦图洋气,也有些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因,都对当地传统文化构成了破坏,也影响到了该地区历史文化传承。像浙江的受降镇,本是当年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地点,如今却被改成了银湖街道,从名字中再也寻找不到半点历史的踪迹。
  当然,也不是说地名或者公交站名不能更改,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约束,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现象。在更改地名或者公交站名时,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量市民的情感意愿,尽量尊重历史传承。对于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则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让地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据悉,青岛市运管局将继续对不规范公交站名进行梳理。希望在此后的公交站更名行动中,能够尽量保留住“青岛味”,保留住这座城市独有的味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