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北皂村人物系列——
庖于解猪
2019年09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能留在青史的屠夫,有几人:庖丁、樊哙;能留在北皂村史上的杀猪匠,只有一个,叫庖于。
  小时,我家的邻居姓于,我叫他于伯。学识渊博,同我爹,是村里唯一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
  这个学识渊博的于伯,高中毕业后作了杀猪匠(皂户村的人不喜叫屠夫)。农村的屠户,自古就是相传的手艺,家传世学,倒没有什么传男不传女的规定。屠户们大都一幅面孔,油光满面,身上到处都是油乎乎的痕迹,但有的人面孔慈善,有的人脸生横肉。用佛教的话来讲,叫业障不同,面孔各有呈现。杀猪过去在农村绝对是受人尊敬的职业,特别是傍年过节。
  于伯他爹是杀猪匠,面孔慈善,有点笑弥勒佛的样子,大头,双耳肥大,下塌,见人多是不笑不说话,但手却狠辣,杀猪时,刀自猪的脖颈窝刺去,直中心脏,一刀毙命。称肉时,刀工精准,要几元钱的基本是十拿九稳,不用添头。煮的肴味香浓美,咸淡相宜,骨肉疏离,似连不连,什么龙口怡园春的肴,黄城北巷的肴,都同俺们北皂村的肴没法比。
  于伯继承了他爹的手艺,但形象与他爹截然不同。人长得清瘦、挺拔,面孔皎白,没有胡须。常年穿一身洁白的大褂,大褂上无油质,用漂白粉漂得很白,不像杀猪匠,倒像医院坐诊的大夫。
  恢复高考时,于伯要资助我爹2元钱报名费,被我爹拒绝了。我爹骨子里有股不合时宜的清高,一辈子,都没法改变。于伯说他不参加高考,他现在热衷于做个杀猪匠,杀猪匠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老先生流传天下的名篇《庖丁解牛》,其中有段话“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于伯说,宰牛如此境,杀猪也应抵达。他曾与我有过对话,而那时我不过是刚上初一的学生。他说:“汝习文言文否?”我惶然不知所措,只好双臂垂直,眼睛及地,毕恭毕敬地答曰“诺。”于伯又问:“汝习《庖丁解牛》乎?”我再次惶然,腰略弯,双臂仍下垂,眼睛及地,毕恭毕敬答曰:“诺诺”。于伯再言:“后,请呼我庖于。”我抬头,腰挺直,眼及于伯,双臂抱肩,朗声答曰:“诺诺诺”。
  于与丁字,一横之差;猪与牛,都是畜牲,但在农村,待遇绝对不同。牛为耕牛,那时宰杀要经严格程序。所以,庖于要达到庖丁的理想之境,只能是在猪身上了。
  庖于正式接过他爹的手艺,伊始也同他爹那样杀猪,众人赶猪,绑蹄上架,颈窝内侧,一刀毙命,技艺娴熟。
  后来就有所改变。过去农村人杀猪,都是凌晨起早赶猪去庖于家,庖于起得更早,院里备好大锅,锅里热水沸腾。乡人小心眼,猪以重计秤,便在头天夜里和第二天早晨给猪灌饲料,水,更有甚者灌泥沙。庖于便不允,让买猪户头晚将猪送至他家猪圈,也不称重,也不喂食,待猪屎拉净,第二日临宰前再泡重。
  庖丁解牛,刀锋显现之处,有音乐的节奏,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于解猪,也身段游离,恍如翩跹起舞。鼓腮充气,剥皮剔骨,一气呵成。更重要的是,庖于解猪,不再给猪上绑,而是将猪从猪圈放出时,让猪听着音乐走上行刑台。
  音乐五花八门,庖于立于墙角的大双卡录音机放过许多歌。公家肉联食品厂引进音乐杀猪法,是多少年后的事了。
  庖于由此出名,但他谦逊好学,孜孜不倦于杀猪煮肴的手艺,且低调内敛,从不吹嘘,正向庖丁的境界奋发。后来就出了事,出事的那头猪,是头生产队的种猪,年迈力衰,生产队想处理掉。其年轻时“风流倜傥”。现年老体衰,却要引戮受刀,内心当然不服,便有了生死相搏的勇气。
  杀猪那天凌晨,毫无征兆。那天的音乐,节奏轻快,旋律青春激昂,种猪虽衰老,但伴随音乐节奏,步伐倒也坚定踏实。庖于面对这头种猪,目光里竟有沉稳的安详和慈爱,刀执手时竟然有了些许忧郁,就在狠心下戳的电光石火间,那种猪发出怒吼的哼声,前足抵地,后足跃起,一头顶翻了庖于。而此时,庖于身后立于墙角的二齿耙突然倒地,尖锐的耙齿戳进了庖于的脊椎骨。
  一代庖于,由此折腰,余生停留在轮椅之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