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麻大湖风光
博兴媒仙古槐
博兴博物馆的陶瓷文物
鲁中多山,山多的地方,水也跟着多。孝妇河、猪龙河、乌河等奔流北行,在博兴、桓台一带汇聚成湖。桓台一侧叫马踏湖,而博兴一带则叫麻大湖。水聚灵性,千百年间,薄姑国、董永、丈八佛的传说在湖畔流传。
麻大湖畔野趣足 口口相传说董永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麻大湖东西最长处7公里,南北最宽处3.5公里,总面积20余平方公里,湖面2万亩。这等规模的内陆湿地,在山东北部实属罕见。麻大湖具有调蓄洪水、维护物种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作用,是小清河沿线的一个重要节点。
博兴的麻大湖现在是国家级湿地公园。从大门进入,沿着小路曲折前行,过一座小亭,便能看见浩渺的湖水。芦苇丛生,凉风习习,虽然这个季节已经看不到连片的荷花,站在湖边,依然能想象出盛夏“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麻大湖的生态保护很好,不时能看到野鸟掠过湖面,让人感受到一种天然的野趣。靠山吃山,靠湖吃湖,当地的野鸭蛋、芦苇编等特色产品远近闻名,成了带动一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在湖边,遇到了带着小孙子来玩的附近村民李先生。据他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麻大湖曾经有过一股填湖造田、圈湖建鱼池的热潮,好好的湖面支离破碎、越缩越小,水污染也日益严重。后来县里用了很多年时间,才将麻大湖治理成现在这个状态。“现在河水要经过水质净化,才会流进湖里,所以水清了很多,带着周围环境也好了。”
来到博兴麻大湖,才知道中国古代爱情传奇之一的“董永与七仙女”故事还与这片湖水有深厚渊源。
博兴的董永传说是以孝为核心内容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卖身葬父”。董永是东汉时期青州府乐陵郡千乘县(今博兴)人,小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患病卧床不起,为给父亲治病,董永家贫如洗。父亲病逝之后,家徒四壁,董永只好卖身葬父。这段故事,使董永成功上榜“二十四孝”。
当地相传,董永去富户家为奴时,在途中一老槐树下,遇到了七仙女。二人一见钟情,以树为媒,结成了夫妻。从博兴县城向南,过小清河,是锦秋街道的湾头村,村南便是风景秀丽的麻大湖。
在湾头村中央的十字路口正中间,有一棵千年古槐,这就是传说中的董永和七仙女的红娘——媒仙。古槐周长五米左右,树干中间已空,只有周围支撑着那硕大的树冠。树干外面油光发亮,没有一丝树皮上下连接,而大树却枝繁叶茂。
在岁月的传承中,民间传说总是朝着越来越丰富的方向去发展。关于董永是否真实存在、家乡在哪等争议还有很多很多,博兴当地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各种传说,也必然有不少演绎的成分,至于古槐做媒的故事,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然而,博兴人口耳相传的故事里,那种重情重义的精神内核,至今依然具有教育意义。
商朝人吃盐从这运输 薄姑国曾是东方大国
薄姑国是商朝晚期的东方大国,活跃于渤海、济水一带。在新旧王朝更替中,薄姑国站错了队,周公东征时轻而易举将其灭国,随即土地归齐,间接促成了齐国的崛起。随后,薄姑故城当过奄君的监禁地,又做过齐国二十载的国都,见证了早期齐国的政治风云变幻。
相传,薄姑都城就在博兴县城东南7公里,今湖滨镇寨卞村北,南濒小清河,北依溢洪堤。寨卞村原本只是一个小村子,仅有一户姓泥的坐地户住在一个土堆之上。明洪武年间大移民,才陆续有其他的姓氏来此居住。由于村子的土地盐碱得厉害,土堆周围连一棵树也没有,因此村子便以“土疙瘩子”为名。后来随着人口日渐增多,村民觉得“土疙瘩子”不好听,才有了“寨卞”村名。
小清河北岸,在距岸堤约百米远处有一块隆起的土堆,大概20多平方米,土堆上密密麻麻长满了胳膊粗的杨树。在土堆的北面有一条探沟,东面是一条浅浅的沟渠,还能发现青砖、陶片、贝壳等物。
1982年和1986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部分地段进行钻探,发现了400米长的东城墙。500米外还有一周高起的土岭,各边长约1500米。考古工作者分析认为,长宽各400米的城墙是传说的薄姑城内城的城墙,长宽各1500米的城墙是外城城墙。
资料显示,该遗址东西长38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15万余平方米,以商周时期为主,兼有龙山文化及战国至汉代遗存。华夏远古先人最早认识和利用的海洋资源便是渤海,由中原进入山东半岛的航运和渔盐通道便是济水,在博兴境内,济水故道正是今天的小清河一带。傅斯年先生曾说:“薄姑地望正合于当年济水之入海口,是当时之河海大港无疑。”
由史料和考古发现可以考证,商朝后期殷都安阳的渔盐海产品和史官刻制甲骨文所用的大量龟甲,大多是从济水河道经薄姑城运输而来。夏商时期,海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以盐治边、以盐略地是当时中央王朝的杀手锏。其后期对东夷的战争,也是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和占有,可见薄姑国对商王朝的重要性。
西周时期,这里成了齐国的封地。太公封齐之后,齐国局势大体保持安定,但到第六代国君齐哀公时出现了动荡。齐哀公荒淫失政,与邻国纪国一直矛盾突出,纪侯便在周天子面前说哀公的坏话,周夷王把哀公给烹杀了。哀公死后,周夷王改立哀公的异母弟弟姜静为君主,这就是胡公。
当时政治权力的争夺异常激烈,作为齐国都城的营丘无疑成为漩涡中心,既有拥护胡公的人,也有反对者,给胡公的统治带来威胁。因此,胡公下令将齐国都城迁到了薄姑城。
然而,哀公同母弟弟姜山认为胡公抢了应该属于自己的君位,积怨在心,经过多年的准备后,率领他的党人以及营丘中反对胡公的人发动军事政变,进攻薄姑城。
胡公见大势已去,仓惶出逃,被杀死于博昌的贝水之滨。随后,姜山自立为君,是为齐献公,不仅把胡公的儿子们全部驱逐出境,还把都城迁到了临淄。此后,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直至秦灭六国,天下归一统。胡公时期,薄姑城作为齐国首都,大约持续了20年。
兴国寺里丈八佛 雕于东魏是国宝
说起博兴最具人气的文物古迹,丈八佛当仁不让。丈八佛是一石质佛像,因其身高一丈八而得名。丈八佛在博兴县湖滨镇,距离小清河不远,所在的村子就叫丈八佛村。该造像雕造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为一青石立式圆雕造像,通高7.1米、像高5.6米。
史料记载,公元534年,这里建起一座寺院,名兴国寺。丈八佛石造像就坐落在寺中正殿内,最初为面涂金粉,身披彩裟。现在,殿内树有五块石碑,中间最大的一块,上面刻有大小29尊不同形象的佛像,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位于两旁的四块石碑上,则分别刻有该寺于元明清时期重修的碑记。清末,兴国寺因年久失修而败落倒塌,仅存丈八佛暴露在平地上。
近年来,当地重新建起了兴国寺,丈八佛也迎来了千年来的第一次全面“体检”和“美容”,气色好了许多。走进大殿,可以看到丈八佛高大的样子。从右前方看佛像,只见线条粗犷、苍劲,通身透露出一股惊心动魄的气势。从正面看,佛像的面部表情庄重而慈祥,沉静而和蔼可亲。
丈八佛石造像是目前我国平原地区发现的北朝时期单体圆雕石造像中最大的一件。造像保存比较完整,雕造精美,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是我国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珍品,也可以说是东魏时期北方佛教造像的典型代表。如今,该造像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丈八佛的来历,碑刻的记载是“初闻霞光出于井,转瞬间巍然一佛”。看来,丈八佛在明代以前就充满了神话色彩。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更迭,当地又衍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传说已经成为滨州市级非遗项目。
不过,如今当地百姓对丈八佛最大的兴趣,则是来自于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今年农历正月初八,丈八佛庙会如期举办,方圆近百里的十几万群众来到兴国寺赶庙会。庙会上,吕剧、杂技、舞龙狮、高跷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各路能工巧匠制作的泥老虎、布老虎、花枪、糖人、竹响儿等器物造型美观,其叫卖声更是各色腔调,此声盖过彼声。
丈八佛村村民刘明君介绍,丈八佛庙会很早之前就存在了。当地相传,正月初八是丈八佛的诞辰纪念日。过去,每年正月初七晚上,游客们就陆续到达这里,初八一大早便会走上街头,然后拥进兴国寺内,享受这一年一度的盛会,第二天再陆续散去。虽然庙会很快就结束,但是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络绎不绝,兴国寺的热闹景象会一直延续整个正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