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家华:爱给孩子画漫画的“老顽童”
2019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梁莹莹

  回忆父辈们的童年,那时候可能吃穿贫乏,却随处可见孩子们洋溢在脸上的新奇和笑意。虽然没有各式各样的特长班,但人人都是音乐家,短短一截柳笛吹出童年里春天最俏皮的旋律;放学铃声一响,那就是跳房子、打陀螺、踢毽子比赛的发令枪……这些跃然纸上的儿时回忆你还记得吗?当看到卞家华漫画的时候,思绪仿佛一下子涌了出来。
  卞家华,漫画家,祖籍天津,1943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丰子恺先生私淑弟子,已在烟台定居16年。
  初见卞家华,发现这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满头黑发中很难发现白发的影子,要知道他已经76岁了。问起原因,他很直爽:“我乐观啊,漫画带给我很多快乐,我给孩子们画画,自己快乐,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漫画里的快乐。”“老顽童”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谈到对绘画的兴趣,不得不提卞家华的小时候。卞家华小时候家境富裕,住在石家庄同庆街17号,二进院有18间房子。那时他们家已经有电灯、电铃,甚至还有电话、电风扇、电唱机。18间房子是多大的院子,卞家华说不好,但是他亲眼见过家里的一张人寿保险,上面写着:大洋一万块!
  “小时候家里挂了很多字画,南屋、北屋、中堂都有,当时只是看着好玩儿,直到父亲的好友来家拜访,给我讲解了一幅画,我才真正对绘画开始着迷。”卞家华说,父亲好友讲解的那幅画让他至今难忘,那是齐白石的《风雨欲来》,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芭蕉树下躲雨,老母鸡的翅膀被吹得东倒西歪,小鸡则慌慌忙忙找地儿躲雨……父亲好友讲解得生动诙谐,妙趣横生,卞家华仿佛都钻进了画里面。
  一个小孩子自个儿琢磨着写写画画,缺个师傅指导,这时候机遇来了。
  父亲的货栈走下坡路后,家中开始变卖房产。家里有18间房子的卞家,后来被大众美术社印刷厂租房子印刷年画。卞家华非常爱看,跟着临摹。上学后,卞家华经常拿着自己的画找老师指点。在学校里负责画黑板报,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卞家华的漫画中,《同庆街17号》《福大肥皂工厂》等讲述的就是他小时候家里的故事,相比这些,他更喜欢给孩子们画画,画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画充满市井味儿的生活。
  当问到对他影响比较深远的人时,卞家华说出了几个名字:刘明远、曾凡巨、董主任,这些都是他的初中高中老师,很难想象,几十年过去了,一个76岁的老人对以前的老师名字张嘴即来,里面包含着一种多深的情感。“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那时候的老师大都单纯、可爱,非常有责任感,有时候老师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卞家华的第一份工作是印染厂工人,那时候大家都喜欢进大厂,觉得很有面子。直到1984年,河北省第一届人才交流会才圆了卞家华的专业绘画梦,他被调到河北少儿出版社,专业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同时创作漫画。42岁的卞家华美术视野大开,从此进入他的创造高峰期。不但编发了大量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书籍,还创作了《老卡和小卡》《哪吒》等漫画,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幽默大师》等报刊发表5000多篇作品,在全国漫画大赛中屡获金奖。
  如果一个人喜欢一份工作,喜欢一个职业,那往往会进入痴迷的状态,认认真真干一番事业出来。那时候的卞家华,凌晨时分家里的灯总亮着,周围的邻居和同事开始都好奇,“卞家华你家的灯是不是又忘了关了?卞家华你大晚上干啥呢,不睡觉。”其实他们不知道,卞家华每天工作到深夜两三点,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是思绪泉涌,创作的好时候。
  卞家华说,生物钟乱了,该起床的时候他睡觉,该休息的时候他兴奋创作,十几年下来积劳成疾,先是消瘦,后是糖尿病,1996年,他患上了食道癌,有限的生命就要终止了。手术不成功,滴水不能进,家人连后事都准备妥了。
  不过经过积极治疗,一年之后,卞家华奇迹般地康复了。每年的6月25日,他做手术的日子,他都会和夫人庆贺。  
  2003年退休后,卞家华定居烟台,如今已有16年。每天在这个城市观山、看海,已经离不开这里,热心公益的他把十多幅漫画作品拿出来做成公益广告,一百多幅漫画作品被烟台市美术博物馆及全国各大美术馆收藏。“烟台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记者走进卞家华的书房,在他书桌上放着不少草稿,有一幅作品格外别致、有趣。一个小女孩坐在书桌前提着毛笔写字,她的肩膀上趴着一只慵懒的小猫咪,画上面还有题字:小猫似小友,凭肩看画图。
  卞家华笑着说,画上的女孩是丰子恺先生的小女儿,这是先生画给小女儿的画,他临摹的《护生画集》。
  养病期间,卞家华开始临摹丰子恺的漫画。他觉得丰子恺的漫画寥寥数笔,但充满禅意,有时人物造型没有五官和表情,却一点不影响内涵。于是他开始把童年玩过的游戏,经历过的故事,一一用漫画展现出来。画里不再有以往的犀利和讽刺,更多的是纯情和童趣,看完让人心头一暖。翠绿的芦苇、清澈的河水、端午节妈妈亲手系的五彩线……那些与礼仪相关的故事,成了卞家华的漫画主题。
  以前在北京,即便是在胡同里见到陌生的老人,也会点头问声“您好,您吃了吗,明儿见”。过个车、侧个身都打招呼“劳您驾”。卞家华说,在四合院内、在胡同里,这些鸡犬相闻的世代之交,是礼仪传播的土壤。《北京老礼儿》漫画中有一幅“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没有不腌咸菜的酱油缸”,就是描绘老北京胡同里的熟人社会。现代人住进楼房、把门一关,别说串门,话都不说一句,“有些对门都不认识,太冷漠。”
  “现在神舟飞天,蛟龙下海了,科技发展这么快,有些老礼儿却忘得差不多了。”卞家华说,他想给孩子们留下一些回忆,陆陆续续创作了40多幅老礼儿漫画,后来越画越多,也就是后来的《北京老礼儿》系列。“现在画漫画,想先让孩子们领悟老礼儿,为了不让他们觉得生硬,尽量画得活泼一点。类似‘面对长辈教诲洗耳恭听’‘与长辈说话要毕恭毕敬’等。”
  在《图说俗话老礼儿》这本书的序言里,卞家华写道:无论您是博土精英还是刚入校的小学生,我们应当衣着得体,举止端庄,心地善良和处世直正以外,再将中国的传统俗话老礼儿记牢于心并付诸行动,岂不更称得上是一位有教养的淑女与绅士了?
  瞧,就是这样一个老顽童,不过说得还挺有道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