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
2019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黄杏林

  想起70年前喜迎新中国成立的那些日子,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兴奋不已。
  济南解放不久,生活就很快步入正轨。店铺开业,工厂复工,学校复课,到处呈现出浴火重生的新气象,到处洋溢着解放了的满心喜悦,到处传唱着解放区的欢乐歌声。
  当时,我在芙蓉街小学(校址在现在的文庙)上二年级,老师教给我们很多新歌。唱得最带劲、最能表达心声的就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首歌。一唱起来,身为解放区孩子的那种美好、振奋、欢快之情,就会抑制不住地升腾喷涌。
  那时候,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连连告捷,解放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喜报日日有,号外频频传,我们天天沉浸在欢庆的氛围里,兴高采烈地唱着“打得好来,打得好来打得好,四面八方,传捷报来传捷报,到处都在打胜仗,嗨!捷报如同雪花飘”。很快,百万雄师过长江,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长驱直入,接连解放了江南各大城市,红旗直插总统府。捷报传来,我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就盼着全国胜利的这一天早日来到。
  1949年9月,大队辅导员徐惠圆老师告诉我们,马上新中国就要成立了,要搞庆祝活动和群众游行,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徐老师教我们各年级的学生扭秧歌、打腰鼓、打花棍儿,我们觉得既新鲜又有趣。每天除了上课,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学和练,一练起来,整个校园都被歌声和鼓声淹没了。
  我们学的是民间流行的传统秧歌。腰间系一根长长的红绸子,两手牵着绸子的两头,按歌曲56 56 16 1的节拍,扭十字步。腰身随脚步变换摇曳,红绸依乐曲旋律飘飞,曼妙又飒爽。当时因条件所限,没有那么多红绸子,很多同学就手拿两块手绢代替;没有音乐伴奏,我们都是自己边唱边扭。我们学得快,跳得投入,每天越唱越带劲,越扭越上瘾。我们唱出来的是欢乐,扭出来的是豪情。
  打腰鼓,不像扭秧歌那么悠扬舒缓,打起来需要技巧和协调。那时,学校里学生虽不多,可腰鼓更少,都是轮流着用。没腰鼓的,就徒手按老师教的动作比划着打,照样很认真。腰鼓轮到自己打了,都非常珍惜这机会,学得特别用心,打得格外带劲儿。学的时候,腰鼓斜背,一手拿一个鼓槌,先按“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的节奏,练基本功。凡“咚”,是右手用鼓槌从下面打鼓膜;凡“吧”,是左手用鼓槌从上面打鼓膜。打起来,左右手得甩开,鼓点不能错,脚步也不能乱。学会基本功后,还有好多花样,要么是击鼓部位的变化,要么是手臂前后的变化,要么是垫步、弓腿或跳跃的变化。练熟了,鼓点儿协调一致,两臂左右翻飞,双脚踏歌变步,再有大镲引领节奏,不光好听,好看,还特别能渲染欢乐气氛。
  打花棍儿,比较简单,最适合小孩儿学。所谓花棍儿,就是在一根短竹竿儿上,缠上红红绿绿的花纸,两头绑上穗头,挂上一串铜钱,右手拿着棍儿,一边唱着歌:“一根那个花棍儿呀嗨,一条心,王大娘,送子,去参军……”一边按节奏将棍儿打左右肩头,或打小腿,或打抬起的脚底。花棍儿不停翻动,上面的铜钱就像铃铛一样发出音乐般的响声。节奏快了,花棍儿便舞成五颜六色的花轮,很是好看。
  临近十月一日,经选拔,学校组成了秧歌队、腰鼓队、花棍儿队。我姐姐在腰鼓队,我在秧歌队。那时,我们在学校里已经演练成熟,可以列队上街表演了。这时,老师又教我们扎五角星灯笼。我们找来木条、竹劈子、细秫秸、麻绳、铁丝儿等,按老师的指点,先扎成两个五角星。再用一般长的五根短棍儿,将每个角两两接起来,就扎成立体的五角星了。然后外面糊上红纸,灯笼就成型了。再在下面的两个角的中间处,架个带竖棍儿的横梁。那竖棍儿,就是个把柄,可用手攥着把灯笼举起来。灯笼里,竖棍儿的顶端,钉个钉子,可插上短蜡烛。晚上一点亮,整个五角星灯笼红彤彤亮闪闪的,人多,就聚成了红色的海洋,蔚为壮观,格外喜庆。
  我们都热切地盼呀,盼着能亲自去参加济南市举行的庆祝大会和游行。可眼看好日子就要到了,老师却告诉我们,济南市的庆祝大会将在张庄飞机场举行,因全程徒步,路途太远,市里规定小学生不去现场,只在学校里庆祝。有点儿扫兴,有点儿失落,但是,只要在学校里也能庆祝,我们依然欣喜若狂,激动万分。
  1949年10月1日,是铭刻在中华民族史上的日子,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日子,是让我们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从早到晚,我们在学校里扭秧歌,打腰鼓,打花棍儿,唱歌,演节目,整整庆祝了一天。晚上,我们点上五角星灯笼,集体在学校里转了好几圈儿,天很黑了,我们才各自举着灯笼回家。红五星不仅照亮了我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人生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