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院沦为日军集中营,曾关押2008名西方侨民
打开潍县乐道院尘封百年的历史
2019年10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原乐道院旧址,现在是潍县集中营纪念馆。
  ◥潍坊虞河南岸的公园内,两排相对而立的平房曾是乐道院集中营旧址。
     在潍坊奎文区虞河南岸,伫立着几座古老建筑,这里就是潍县乐道院。这座静谧冷清的院落曾历经百年沧桑,几经变迁。这里曾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也曾是关押2000多名西方侨民的二战时期亚洲最大的同盟国“集中营”。9月16日,中宣部新命名了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入选,是山东省本次入选的唯一一处,让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院落再次聚焦人们的视线。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云鹤

百年建筑的记忆
  正值秋季,虞河南岸的公园内,树叶已经开始凋零,穿过曲曲绕绕的公园小道,就可以看到两排平房相对而立,平房前还有一座青砖小楼,除却鲜红色门窗,外观略带沧桑。在小楼的正门上方,镶嵌着“乐道院”三个大字。此处就是潍县乐道院集中营旧址。如果不是查看历史资料,很难想象到,这样一个静谧冷清的院落,已经历时百年,几经更迭。
  据潍坊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潍县乐道院由美国人狄乐博在1881年建立,用以传教、办学和开办诊所。
  乐道,在汉语中有喜欢修道、喜好圣贤之道、乐于称道等意。
  谁也不曾想到,1941年底,日军在中国全境搜捕同盟国所有在华的牧师、教师、商人等侨民,并将其全部强行收管在乐道院。自此,一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便替代了原本典雅幽静的布道传教之所。2008名侨民被关进集中营,他们从迷茫无措到自治自救,也得到了潍坊当地人和抗日部队的秘密帮助。在战争中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互帮互助,具有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内涵。
  这里最多的时候有70多座建筑,不过现如今只剩下7座,眼前的这座写有“乐道院”的青砖小楼,就是当时的乐道院医院所在地,现在是潍县集中营纪念馆。除去这里的三处,还有广文中学内2处,人民医院家属院内2处。
  这7栋楼除了医院这栋“十字楼”在2015年被改造为潍县集中营纪念馆,其他的几座有的成了医院的仓库,有的闲置荒废起来产权归属不一。为了推进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创建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潍坊市委将7处历史建筑及相关区域的产权统一划给潍坊市博物馆管理。
集中营的黑暗
  乐道院是潍坊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中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大学教育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潍坊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的摇篮。1925年初中共潍县党支部建立后,医院一直是收藏秘密文件、召开党团员会议、研究革命工作的重要基地,成就了陈少敏、魏一斋、董汝勤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
  一个孕育医学、教育的地方真的很难与高墙电网、凶恶警犬、令人有压迫感的探照塔挂钩。居住在潍坊的李甦老人,其父亲曾是乐道院的厨师,一直到1942年乐道院被日本宪兵队霸占。1942年10月底,他突然发现墙上多了很多电网,并且每天晚上都听到有汽车响,十分神秘。从1943年年初开始,当地居民总是在夜晚看到一批又一批西方人被日军带到这里,具体因为什么,里面的状况,几乎无人知晓。
  战争中总共有2008名外国侨民被关押于此,其中包括327名儿童。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伊朗、菲律宾、古巴、希腊、挪威、乌拉圭和巴勒斯坦等,其中以欧美人士居多。他们原本散落在中国长江以北各个地区从事各类行业,生活优渥,却因一场战争,命运发生了突变。
  戴爱美是美国人,被关进集中营时只有8岁,她在《潍县集中营经历记述》中曾回忆集中营的生活:宿舍里每张床相隔的空隙只有十八寸,打鼾打嗝小解时冲击便盆的声音成了夜间的音乐,对于成年人来说,隐私被剥夺殆尽。高墙上铁丝网围困,房舍内破烂不堪,院内没有自来水,厕所粪坑敞露,全院只有两间淋浴的房屋,环境比监狱还差。
关押侨民的自救
  秩序的混乱与无序,促使集中营关押侨民组织起来,争取权利,自我管理。
  侨民们通过民主选举,组成了“自治管理委员会”。对乐道院以及潍县和山东情况十分熟悉的原齐鲁大学教务长德卫斯,被推举为自治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另一名负责人是曾任蒋介石顾问的基格神父,中文名为雷振远。他们除了负责管理集中营侨民的各项事务,还负责与日本当局进行协调、谈判和抗争。他们组织侨民办学校、医院,每个人各司所长,分别担任医生、老师、厨师。
  为了消遣时间,侨民们还组建了乐队、平时还会有体育活动,集中营内生活渐渐变得有了秩序,宛如一个小社会。
  根据潍坊市外事与侨务办公室主编的《潍县集中营》一书中收录的侨民回忆录,集中营内上学的孩子们也不闲着,承担了部分体力劳动,比如集中营内的老鼠和苍蝇到处都是,一些男孩们就负责抓老鼠,打苍蝇,保持吃饭区域的清洁。每天完成家里的杂活后,没有人会感到无聊,因为总会组织各种活动,合唱团、讲座、游戏等等。
  集中营内渐渐形成了友谊和合作精神,这里不分国籍、种族信仰或是社会等级。
围墙内外的曙光
  战争的日子延长下去,集中营食物的供应也逐渐减少了,有时一天三餐甚至变为一餐,外面的战况如何,他们何时能出去都是一个未知数。此时进入围墙内的苦工和围墙外的潍县居民以及抗日部队成为了他们灰暗世界里的一丝曙光。
  潍坊的于兆吉老人家里一直保留着一把小木琴,在他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看到集中营的墙头上趴着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十分可怜,于是他赶紧跑回家拿了几个西红柿和鸡蛋用竹篮给小女孩送上去,不一会儿小女孩就将一把小木琴通过篮子放下来,虽然两人语言不通,但是于兆吉知道,这是小女孩对他的真诚谢意。
  1944年5月上旬,同样被关押在集中营内的恒安石和英国海军退役上尉狄兰,在潍县当地农民张兴泰的帮助下,顺利逃出了集中营,并使当时的美国和英国驻华大使馆了解到了日本在潍县设立集中营的真相。潍县当地的民众还秘密捐赠善款,以国际红十字会的名义购买药物与营养品,帮助集中营内的大多数人员度过了囚禁岁月,直到1945年8月17日他们被解救。
  集中营解放后,被囚禁的人士大多数都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其中有些已经成为所在国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对于这段苦难的经历和中国人对他们的帮助,他们感怀不忘,著书立说,告知自己的亲友后代与世人,也曾几次返回这里参加纪念活动。
  这座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也成为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与友谊的象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