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托老所”让老者“自依”
2019年10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国庆长假期间,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的日本“托老所”上了热搜,也引发了同样遭遇老龄化困扰的中国人的关注。这种模式最为诱人之处,在于帮助老年人实现生活自理,在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又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那么,日本这种老者“自依”的养老模式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王昱        

两全其美的“托老所”
  据统计,在日本,大约有7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而托老所则成为居家养老的有力支撑。日本托老所大多位于社区民宅内,规模虽小,但功能齐全,一般20人的托老所配有6到7名工作人员。老人可根据个人情况,每周来托老所2到3天,接受膳食管理、康复训练、洗浴护理等全方位照顾。
  严格来说,“托老所”的翻译并不准确,更准确的应该是“day service(care)center”,直译过来就是“每日服务(护理)中心”,其服务主要是提供场所供老人交流与锻炼身体;而护理则是需要有医生在旁,提供专门性的理疗类护理服务。从字面上也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
  事实上,日本也有与西方类似的养老院,种类繁多,价格不一,既有豪华型,也有经济适用型。但即便是日本中产阶层,仅凭一生的工资收入和社保,也很难负担得起豪华型养老院,而经济适用型则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最终,经济适用的托老所成为日本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
  的确,与更愿意接受养老院的西方国家不同,日本这种以托老所为支撑的居家养老似乎更符合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不过,想要学习这种制度并非易事,日本建成今天看上去很美的托老所体系,也是填上金山银海之后才达成的结果,如果没有之前数十年的未雨绸缪,今天再大力度的投入也是很难真正起效的。
一部电影推动改革
  事实上,日本并非一开始就是老年人的天堂。相传在古代日本,一些过了70岁的老人会被儿女背到山上自生自灭,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日本的贫穷,无法给老人善终,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日本老人的“终老观”。这样的山,在日本被称为“弃老山”。1956年,日本作家深泽七郎以“弃老山”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小说《楢山节考》,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影片,获得了198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然而,促使日本下决心建立托老所体系的,却是另一部电影。
  1953年,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创作的经典影片《东京物语》,描述了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当时社会图景:一对老年夫妇从乡下来到东京看望进城工作的儿女,儿子太忙,没时间照顾他们,女儿十分吝啬,生怕为父母多花她一分钱。结果两个孩子来回踢皮球,谁都不愿意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在品尽了世态炎凉后,老夫妇决定返回农村老家,母亲因为无人照料很快因病去世,老父亲孤独地坐在家中,在电影的结尾淡淡地感叹道:“一个人度过一天,真的特别漫长。”
  事实上,《东京物语》只是一个缩影,整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电影界掀起了一场“人伦电影”热潮,着重反映在时代发展和西方观念冲击下日本传统家庭结构的破碎。正是这些电影,让日本公众开始普遍意识到,在未来的日本,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可能靠不住了。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政府开始研究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1961年开始,日本政府制定了《国民年金法案》,根据这部法律,日本建立了国家养老金制度,国家承担年金(养老金)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企业与个人负担。法律规定凡是居住在日本国内年满20岁至60岁的人都必须强制加入国民年金,年满60岁后,便可定期领取养老金。此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进入了养老立法的“盛期”,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日本老年人变得相当有钱。
未雨绸缪终得报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在构建自身养老系统时,着重强调的就是“自我介护”的概念,即增强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或生活介护训练服务,减少以居家为基础的介护需求和延缓以机构为基础的介护需求。
  事实上,鉴于医疗和社保费用的急剧增加,日本曾一度尝试修改医保的法律,增加一种“后期高龄者”医保制度,希望能将“自我介护”义务化和法律化,结果招致了很多老年人反对,很多人担心“自我介护”入法将给儿女弃养老人提供依据,因此该动议很快就无疾而终。
  但即便如此,日本如今的养老体系,依然是以鼓励老年人自我介护为中心的。
  在日本,一个人年龄达到65岁以后,日本政府会给他一笔20万日元的钱,用于其个人住宅的改造,以创造一个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的环境。譬如说,家里各处要装护手,厕所要进行适当的改造,要添置老年人专用的浴缸等等,都可以向当地的市政府申请报销。
  其次,老年人购买轮椅、手杖、护理床等,90%的费用由政府承担,个人只需要承担10%。政府还每年给老人10万日元,用于购买老人护理用品。
  再者,政府还将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老人作出护理等级的评定,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支付给老人不同金额的护理保险费,每个月最低5万日元,最高的有十几万日元。这笔钱专门用于让老年人购买不同等级的护理服务,如今在日本遍地开花的托老所,正是基于这笔资金构筑起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制度建立时,日本尚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峰时代,所以日本的养老制度其实是未雨绸缪的。由于老年人手里有了钱,为老年人建立的各种养老设施在商业的刺激下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仅东京都内的“托老所”就已经超过400家,其附属配套的养老医疗机构已经让生活基本自理的老年人能够独立走完医疗流程。这种完善的护理体系帮助更多日本老年人能够脱离儿女的照料独立生活。可以说,在老龄化真正成为问题之前,日本的养老体系就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之后随着养老负担的增加,再进行适度的修补,相对来说就容易很多。
  很多人可能会怀疑,花这么多钱鼓励老年人“自我介护”,日本这么做真的划算吗?其实,在政策推行之初,日本舆论也曾存在“这样做是否会拖慢经济发展速度”的担忧。但事实证明,完善的养老体系最终帮助日本年轻人分担了极大部分的养老负担——由于托老所的存在,大量日本年轻人得以从看护老年人的重任中解放出来。日本政府出版的2015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目前已有3300万人,占总人口的26%,也就是4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如果按70%的居家养老比例来计算,看护这批居家养老的老人所需要的人力也要上千万,这将是一个足以压垮任何国家的人力负担。但正因为日本当年的未雨绸缪,这种负担到今天得到了缓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