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片甲骨惊天下
2019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左为国家博物馆藏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商),右为济南大辛庄商代甲骨文。
  山东博物馆收藏甲骨以明义士旧藏为最多,图为明义士在齐鲁大学任教时的照片。
     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从山东人王懿荣的“龙骨”奇缘算起,甲骨文发现已经120年。从绝学到显学,甲骨文见证了两个甲子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以国家规格纪念   120年来头一次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0月22日,“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将在国家博物馆亮相,展览为期两个月。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也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此次展览通过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
  届时,包括山东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研究院、宝鸡周原博物院等单位的甲骨文物也将汇聚一堂。借助多媒体技术,参观者可以获得沉浸式体验,通过跟甲骨文“对话”、下载甲骨文的表情包等互动形式,真正实现让甲骨文“活”起来、动起来的目标。
  除此之外,10月18日至20日,在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还将举行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24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央国家机关、甲骨学及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专家、考古发掘领域专家、文博单位等代表将出席参加。在国家层面举办如此高规格的系列纪念活动,自甲骨文被发现以来还是头一次。
  甲骨文虽然来自遥远的年代,但是它并不“冰冷”。这几年,在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等收藏有甲骨文的文博机构,常常能看到讲解员领着观众做猜甲骨文的游戏。有意思的是,无论大人小孩,许多字都能猜得八九不离十。“日”“月”“山”“水”能一眼看出,给些提示“龙”“凤”“鼓”“磬”也可认出,稍加解释则能现场读通几句。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着实不可思议,三千多年前的古文字,普通人竟然可以直接“释读”,相比之下,古埃及文字的破译花费了欧洲一代代杰出学者几百年时间。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文字是连续的,今天的规范汉字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甲骨文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死亡的古老文字。
  正因为如此,甲骨文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国界。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名录”又称世界文献遗产或世界记忆遗产,是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档案保护项目。成功入选该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然而,甲骨文的研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以认字为例,学者编纂的甲骨文字典收字已有4300多个,但目前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1300多个,一大半字还不认识,只能放在字典的附录中存疑待考。
  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的一篇“悬赏公告”曾引发广泛关注。公告称,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做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真可谓“一字万金”。由此,也从侧面反映出甲骨文研究之艰难。
  正如“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在《殷虚书契待问编》中所言:“今日所不知者,异日或知之。在我所不知者,他人或知之。”甲骨文的研究期待更多人支持和加入,在甲骨文120周年这个特殊节点上,举办系列国家层面高规格纪念活动,其意义不言而喻。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
上演“鲁豫有约”

  甲骨文的发现,源于120年前的一场“鲁豫有约”。
  王懿荣,字正孺,又字廉生,出生并成长于烟台福山。1899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把我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甲骨文的发现之旅,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按照1931年7月5日《华北时报·华北画刊》的说法,1899年夏天,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患了疟疾,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西头路北的一座大宅院里。由于他精通医道,所以在煎药前都要检视一番。一次,当他看到有一味“龙骨”中药上有刻画,再仔细一看,不禁感到惊讶,原来这些刻画,类似金文或青铜器上的铭文。
  王懿荣是金石界领军人物,对古文字很有造诣,深受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等金石大家推崇。他敏感地认为,这些“龙骨”的刻画符号是早于籀篆的上三代文字。于是他立即将中药铺里有刻画文字的“龙骨”全部买下来。
  他叮嘱北京菜市口西鹤年堂药店掌柜,再有送“龙骨”者,请推荐到他府上,并留下10两银子作为定金。这年秋天,潍县范姓古董商人第一个被药店掌柜介绍到王懿荣府上,王懿荣把六文制钱一斤的“龙骨”,一下子提价到一个字二两银子的“甲骨文”。
  慧眼识珠的王懿荣,拿着放大镜逐块逐字地深研细究,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宫》的文字记载,将一个又一个象形的、怪异的、抽象的、单调的文字符号破译。他庄重宣布:甲骨上镌刻的“画纹符号”是文字,是商代中后期文字。
  王懿荣不满足于此,决定追根溯源,最终发现甲骨产自河南彰德府安阳县小商屯。3300多年前的“盘庚迁殷”,因写入中学历史课本而妇孺皆知,小商屯一带,其实就是当年殷商王朝的中心区域。只是,随着商王朝的灭亡,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直到甲骨文重新现世,才引发了人们的重视。从这个角度看,王懿荣发现的不只是甲骨文,还有被遗失的商代文化。
  遗憾的是,王懿荣没有更多时间对这些宝贝甲骨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甲骨文后不到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晚清文武大臣人心惶惶,慈禧太后则收拾行装,决定“西狩”。名义上是打猎,实则逃跑。虽然要跑,也得找个人抵挡一阵。慌乱中,一介书生王懿荣居然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临危受命,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仰天长叹:“此天与我以死所也!”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开了东便门,北京已是一片混乱,王懿荣在团练局指挥部分团勇作最后的抵抗。下午城破时,他又组织团勇“以巷为战,拒不投降”,无丝毫惧色。
  当得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已逃出北京城时,他写下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字体沉稳刚健,无一丝气弱。写罢,将笔一掷,“吞金二钱不绝,复仰药仍不绝”,遂率夫人谢云鹤、儿媳张允淑投井壮烈殉国。
  王懿荣壮烈殉国后,其收藏的甲骨也随之流散各地。不过,对甲骨文的关注和研究,成了此后120年里,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的文化接力。
鲁博是甲骨重镇
大辛庄地位非凡

  2016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办,当时,山东博物馆是各国历史学家参观交流最集中的场所。许多历史学家惊奇地发现,山东博物馆竟然收藏着海量的甲骨文。
  统计显示,甲骨文自发现以来,共出土约15.4万片,流散至世界各地。而山东博物馆是国内收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单位之一,收藏数量达1.05万余片。主要来自明义士、柏根氏、罗振玉等著名收藏家,一至五期均有,内容精湛,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
  山东博物馆收藏甲骨以明义士旧藏为最多,超过了8000片。明义士是加拿大来华的传教士,1914年,被调往彰德府(今河南安阳)传教,也就是在这时,他得知殷墟一带出土甲骨,于是便大量收购并随即展开整理研究工作。至1917年,他出版《殷墟卜辞》之时,自称已收集甲骨5万多片。
  1932年底,明义士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将收藏的大部分甲骨及其他藏品运到齐鲁大学。1936年,明义士回国休假,原计划休假归来继续他的甲骨研究事业,后来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再来中国。
  齐鲁大学的朋友将他的收藏大部分埋入地下,使这批珍贵的文物最终得以免于战争的破坏。1952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从地下起出明义士所藏文物140箱,并全部接收,1955年这批文物入藏山东博物馆。
  罗振玉所藏的甲骨入藏山东也颇为不易。1928年,甲骨名家罗振玉举家迁居旅顺,建“大云书库”藏古籍文物。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所藏甲骨已经流散各处。
  当时,山东胶东行政公署派干部去东北地区巩固地方政权,接收敌产。有一天,公署干部高兢生带领十几人到大连远东炼油厂执行任务,发现炼油厂内,一名日籍工程师迟迟不肯随日本侨民撤离,接连几天在厂区徘徊,并十分留意厂区里一个四面焊死的大铁箱。
  此举引起大家的怀疑,高兢生就叫人用铁凿撬开了铁箱。原来里面装有73个木质小抽屉,11个布质小盒,嵌装着1219片甲骨。后来才知道,这批甲骨是罗振玉所藏,并且是精华所在。
  那时,大家只知道这是文物,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为确保这批珍贵文物的安全,便将甲骨运回胶东,先由胶东图书馆保管。1951年移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5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最让山东人感到骄傲的是,山东也出土过甲骨文。济南的大辛庄遗址是迄今为止,除安阳殷墟以外唯一出土过商代甲骨文的地方。
  早在1935年,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就已被发现,上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有关部门曾多次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2003年,山东大学等单位又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工作,收获颇丰。
  考古工作者现场发掘出土了四版有字卜甲,字数最多的一片上可识文字达34个。龟甲在使用前经过精细的整治处理,刮削痕迹明显,厚薄均匀,正反面均较光滑。这一发现,对重新审视大辛庄遗址的性质,认识商王朝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的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的刻苦努力,目前甲骨学早已成为一门显学。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共有3800个学者研究甲骨文,论文、专著、甲骨文书法泉涌,成为一种“厚学”。然而,甲骨文还有太多秘密等待后人去解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