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龙
我是1954年高小六年级毕业,当时济宁市就两所中学,即一中、二中,即使学习成绩优等,也要好中取优才能考上中学。
1956年年初,街道负责人徐大爷通知我到区政府开证明去市劳动局报名,说枣庄矿务局在济宁招收机电学员100名。当时全市报名约500人,考试刷去200人,体检刷去200人,最后精选了100人,我在其中。
1956年3月份,100人中30人赴淄博矿务局各矿学徒,1957年初回到了枣庄矿务局陶庄煤矿,年底我这个学徒工转正,定级为三级工。1957年12月山家林矿移交投产,我被调到山家林矿,十年的井下机电维修工作,一直干到1966年。
上世纪60年代初,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毛主席提出口号“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战略方针,要求在我国西南部集中力量搞重点建设(大三线),建设一个中国大后方,即有煤炭、钢铁,又有兵工厂,以备战争需要。矿上开过会后,我积极报名写了决心书,最后被批准,全矿共四十余人,会同枣庄矿区百余人,于1966年5月份奔赴贵州西北部的水城县。
那里是云贵高原,全部是山区,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当地有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我们到后半个月未见太阳,经常阴雨绵绵。
我被分配到煤炭部第三十七工程处一工区,工作是高压输电线路的安装架设,按照军事化编制营连排班。第一条高压35千伏输电线路是从水城到老鹰山,全线长二十余公里,线路全部在山上,极少部分经过稻田。水泥电杆组装后呈门形,人工修路后用拖拉机运到杆位,运不到的地方必须用人抬,把一根9米长的水泥电杆抬上山,需要20个人中间多次休息才能抬到杆位,然后人工挖电坑,组装门形电杆,做好立杆准备工作。
现在有大型吊车,方便省力。上世纪60年代只能用磨车立杆,钢丝绳拴在磨车上,把平躺在地上好几吨的门形电杆吊起来。整条线路共有80多排电杆,全部立好后,开始人工放导线。三根导线要一根一根放,数十人扛在肩上爬山越岭地放,放好后还要进行紧线工作。
在贵州8年的时间,大小线路共施工20余条,我们为各个矿井、基地、工厂输送充足的电力,保证各个矿井具备动力。
1973年,煤炭部三十七处从贵州水城调到邹县兖州煤炭指挥部(现兖矿集团),在贵州的8年我们为大三线建设贡献了青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