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上脱贫记
临沂发展大棚葡萄尝到甜头
2019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在莒南县文疃镇曾经的贫困户宋瑞华承包的葡萄大棚里,晚熟品种已经丰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邱明 摄
     相比传统农作物,种植葡萄能给农户带来5倍的收益。在临沂市平邑县武台镇、莒南县文疃镇、费县费城街道等地的产业扶贫中,都将目光瞄准到发展大棚葡萄种植上,打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的脱贫致富样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邱明        

村里建起合作社
贫困户分红工钱全都有

  平邑县武台镇偏居临沂版图西北方,古时候武山之下建有练兵台。如今,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在这里打响,一座座扶贫车间、种植大棚闻令而起。在这期间,南武沟村就是一个生动样本。
  1983年,南武沟村的老书记到莱阳参观学习时,带回一批葡萄苗。十来年的光景,不仅整个南武沟的土地种满了葡萄,再往北的西武沟、东武沟、武沟都长满了葡萄。到2014年前后,大棚葡萄已经成为占据市场主体的强势产品,果型、口味、价格都远超露天葡萄。武台镇筹资200多万元,对那些拿不出钱建大棚又有劳动力的农户给予补贴。
  今年52岁的赵治肖,从1995年开始种葡萄,是村里第一批发展大棚葡萄的农户,靠完善技术和扩大规模和产业链条走上富裕路。2016年,镇领导有意让他成立葡萄种植合作社带一带村里的贫困户,由镇上筹集项目扶贫资金为其建设基础设施扩大生产规模,定期缴纳租金给贫困户分红。
  “都是本乡本土的,谁也不愿看到有人日子过不下去。”其实,在镇领导上门做工作之前,赵治肖就已经向村里的贫困户伸出援手,村民孙思圣是受益者之一。孙思圣的妻子患有癫痫,大女儿因病早逝,他既要照看还在上学的小女儿又得照顾病情渐重的妻子,赵治肖除了资助孙思圣的小女儿上学,还安排孙思圣到其葡萄园打工。
  “如果不是扶贫政策,我家现在得吃不上饭了。”孙思圣说,合作社的收益定期给予分红、妻子看病有医保,再加上可以到合作社打零工的工资,让他们家的日子算是有了奔头。
  对赵治肖牵头成立的葡萄种植合作社,镇上统筹资金建成沼液储存池,铺设管道,让养殖场产生的有机肥能直接输送到地头,供贫困户免费使用。还建设葡萄长廊、停车场等观光采摘设施,吸引游客前往。2018年,镇里又投入扶贫资金建起8个钢结构高效温室大棚,产生的租金带动5个村61户贫困户脱贫。
借地建大棚生财
贫困户有了养老钱

  在与平邑县相邻的费县,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费城街道新刘庄是少有的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全村只有耕地630亩。依托政策兜底、产业分红,该村建档立卡的10户26名贫困人口已在2018年全部脱贫。
  各级统筹拨付的产业扶贫资金有限,如何让钱生钱,给贫困户带来稳定收益是个考验。新刘庄大部分耕地都种上了葡萄。2016年,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费城街道将刘家庄筹划中的扶贫项目定为建设适合蔬菜、花卉、果品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的简易大棚。
  “土层不到40厘米,建起大棚肯定没人租。”筹划建大棚搞种植扶贫项目时一度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金介绍,村子没有合适的土地建大棚,一筹莫展时他们把目光瞄向了村外,协调在新刘庄东侧的老君崖流转了一片紧靠大路的耕地解困。
  另外,新刘庄位置偏僻,周边富余劳动力较少,为让项目扶贫资金发挥更大效能,当地政府统筹多级拨付给新刘庄的扶贫资金,在费县县城北侧建起一个标准化厂房,吸引了当地一家家纺企业入驻,每年为新刘庄带来5.6万元的收益。
  村民刘玉军是受益者之一。“腰不好干不了重活,打工只能干点钱少的轻巧活,有扶贫受益后才攒下些钱。”2018年,刘玉军“入账”各项扶贫帮扶资金共计6450元,这笔钱抵去日常开销后干零活挣到的钱他就可以用来还账。
  环绕的大山一度阻隔了新刘庄的致富路,也最大程度保留了这里“山村老家”的古朴风貌。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后,旧居的石头墙,巷道上的石板路,以及绕村而过的潺潺溪水,吸引着向往田园风光的游客不断涌入。
  村里还依托当地的葡萄资源,对葡萄品种进行改良后打造了7个采摘园,带动葡萄产业升级,增加农户收入。而规划中的民宿、农耕体验园、果品交易市场等一批旨在进一步提升乡村游品质的项目也即将落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