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小企业填补国际空白
硕超数控正成长为细分领域的全球隐形冠军
2019年1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硕超数控研发的集箱管高速数控钻铣床填补国际空白。企业供图
     10月29日,在济南临空经济区的中德企业合作区,硕超数控的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地安装一台集箱管高速数控钻铣床。这是有着整机发明专利的、能够填补国际国内行业空白的新产品。
  通过技术创新,这家只有百人的民营小企业,用十年耕耘,做出了即便是跨国大企业也没能做好的事,正成长为细分领域的全球隐形冠军。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修从涛

瞄准行业难题
  “这台钻铣床还不是最大的,去年交付给上海电气集团的钻铣床,长36米,重达200吨,出厂时得分六七辆卡车运送。”10月29日,济南硕超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后称“硕超数控”)总经理杨善磊向记者介绍一台正在组装中的集箱管高速数控钻铣床。
  只见这台钻铣床体型巨大,有龙门和支撑架等部件组成。产品组装完成后,将交付给南通万达锅炉有限公司,用以加工动力锅炉部件。
  动力锅炉部件的加工工艺一直是行业内极力希望改善的。由于不同锅炉部件的标准不一,再加上有的部件尺寸大,尤其是核电锅炉部件还存在不规则的情况,很难实现全机械化加工。这也是该行业对于锅炉部件加工,长期依靠人工方式的原因,即便是在发达的欧美国家也不例外。
  能不能生产一种更智能、更高端的钻铣床,破解这一行业难题呢?这种想法在欧美发达国家早有尝试,并有不少产品问世和应用。然而这类产品只能应用于大批量标准化部件的加工,对于那些个性化不规则部件的加工也是束手无策。早年,中国三大电气曾从德日等国引进过先进的设备,最终也是因功能不契合企业需求,价值两三千万元的设备最后也只能闲置。
  欧美企业都破解不了的难题,硕超数控想要试一试。凭借着多年来从事数控钻、铣、冲及其他光机电液一体化数控加工设备的开发制造经验,硕超数控董事长于朝霞带领团队投入研发,并创造性地提出了“量体裁衣”的定制型专用机床理念。
走进国际市场
  “那么多的大公司都解决不了的难题,一个小公司能行吗?”在众多质疑之下,曾将中国人自主研发的铁塔生产线首次出口到欧洲的于朝霞并不在意,她带领硕超数控团队没有退缩,用10年时间与客户沟通产品理念,反复修改设计,不断提升改进。
  2015年,公司的第一台也是全球首台龙门移动式高速集箱管数控钻铣床下线,交付给杭州锅炉集团试用,企业反馈回来的效果不错,新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了近10倍。
  产品好不好,还得客户说了算。2018年,作为中国三大动力之一的上海电气集团公开招标,来自国内外的诸多企业参与竞标,最终硕超数控中标。
  “其实,我们参加这个项目的招标并不算很顺利。”杨善磊介绍,当时,参与竞标的有好几家国外大企业,不乏名企,但最终硕超数控中标。
  当上海电气集团宣布硕超数控中标后,参与竞标的其他企业并不服气。在他们看来,硕超数控论体量、论名气都不如他们。对于购买国产设备取代进口,上海电气集团内部也有争议,为此,集团派出20余人组成的技术团队来硕超数控实地考察,最终满意而归。
  今年3月,硕超数控的“大型锅炉用锅筒和集箱高速数控钻床”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而且是整机专利,这让企业名声大振。如今,杭州锅炉集团已先后购进了三台设备。今年10月,硕超数控最新一台高端集箱管数控钻铣床在东方电气集团完成组装,哈尔滨电气集团也表示要购买这类设备。硕超数控的集箱管数控钻铣床受到了中国电气三巨头的青睐。
  好事并未结束。由于硕超数控的集箱管数控钻铣床应用效果很好,世界三大电气巨头福斯特惠勒、美国GE、法国阿尔斯通也开始与之接触,洽谈合作。这也意味着,企业的新产品即将打进国际市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