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群众齐上阵,拆迁“清零”不再难
拆迁捷报频传,“崔寨速度”不断刷新
2019年1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拆迁队伍拆除已交验的空房。
  先行区建设管理部工作人员在蔡马村拆迁现场设置咨询处。
  工作组在程袁村签订拆迁协议。
     11月12日,崔寨街道孙大村的群众代表来到办事处101会议室参加会议,由街道拆迁工作分管负责人讲解拆迁政策。群众代表表决通过后,北赵村将于10月11日正式签订拆迁协议,新一轮的村居征地拆迁全面展开。据悉,自3月份开始,已陆续有27个村的群众代表来到这个会议室,用拆迁这把“钥匙”开启了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回顾崔寨街道征地拆迁“答卷”,始终坚持一个“稳”,突出一个“快”。街道、管区和村干部,用满满的情怀和责任担当,充分发挥不怕苦累、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丈量大棚、田地和村居。谢家7天“清零”、天兴5天“清零”,杨家3天“清零”、谷庙1天“清零”……拆迁现场捷报频传,“崔寨速度”不断刷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青青       

早日完成项目拆迁
助力先行区建设

  从2018年底接到重大项目征地拆迁任务,到2019年3月份开始村居拆迁,面对“天下第一难”的征地拆迁工作,崔寨街道各级干部临难不恐、勇挑重担。
  2018年8月份,1天时间,完成蔡马村100亩征拆任务,1天时间,完成清宁村110余亩的征拆任务。
  2018年10月-11月份,60天的时间,分三批压茬完成全部清点测绘工作。共测绘16800余处院落,7362个蔬菜大棚。
  2018年12月份,15天的时间,完成3600余亩的征拆任务,其中大棚361个,迁坟502座。
  2019年3月-10月份,完成25村居拆迁,共涉及5840户、17818名群众,其中13个村实现“清零”,总拆迁完成率达99.5%。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街道对征地拆迁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领导干部会议,专门研究征拆方案,经过充分考量,安排部署由班子成员牵头,分别包村、包组,负责具体现场工作、处理和解决疑难问题,确保“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矛盾在一线化解”。
  拆迁期间,先行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现场指导工作,建设管理部有关负责同志盯靠拆迁现场,推进工作开展。街道主要领导前线指挥,街道、管区、村小组三级党员干部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始终奋战在征地拆迁第一线。全体党员干部以“5+2”、“白+黑”的工作模式,不分早晚、不分节假日,深入村民家中做工作,耐心细致地讲解征地拆迁政策,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8月13日,街道拆迁办工作人员朱伯恩,趁不下村拆迁的间隙,叫了几个拆迁工作组中的打印协议岗位人员,再次讨论他设计的快速打印协议“小程序”。“我有幸参与了第一个拆迁村的协议打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可以运用我的专业知识,通过编写程序,将Excel表格和word文档进行链接,快速算好每户的补偿金额,并实现一键形成协议。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直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完善程序的过程中,目前使用的是第六个版本,算是比较成熟了!”据悉,拆迁初期,全靠人工算拆迁补偿款,填写形成拆迁协议,一组一天大概能完成20户,现在使用朱伯恩设计的程序,一天基本可以实现50户,大大提高了协议签订现场的效率。
  “无论是街道的党员干部,还是管区、村里的党员干部,始终上下一条心,大家都怀着同一个神圣的使命,早日完成项目拆迁,为先行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即使工作再苦再累,大家都毫无怨言、无怨无悔。”崔寨街道办分管负责人说。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破解“天下第一难”

  2019年是崔寨街道的“征地拆迁年”,今年的征地拆迁任务涉及面积之广,时间之紧迫,使该街道深刻地体会到,为何征地拆迁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遇到了多项难题:大棚蔬菜成熟之际,群众对拆迁较为抵触;年前没有迁坟的习俗;部分村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年未调地,在村界的指认上存在较多争议;拆迁群众家庭情况各异,各种家庭矛盾集中爆发……
  为全力破解拆迁难题,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崔寨街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带头做工作,党员带头签协议,保障了征地拆迁的顺利推进。
  党员带头做工作。武大村刘序勤是有27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家的三个大棚全部需要拆除,作为大棚户的一员,大棚户的心思他最了解。“种植的西红柿熟了,现在拆大棚确实会有一定的损失,也确实让人心疼!可是你想想,这么大的项目落到了咱们村,这是多么好的发展机会啊!以后我们能住到楼上,孩子们在周边工作,再也不用起早贪黑的去市区上班了,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这一点小损失啊,得往长远了看……”刘序勤不厌其烦地向群众宣讲政策,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
  党员带头签订拆迁。各村按照“党员干部带头、先党员后群众、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鼓励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头签订拆迁协议,带头腾空拆除自己的大棚,以带动其他村民。蔡马村老党员韩连生身先士卒,在拆迁工作组进村的第一天,他便带头签订拆迁协议,同时,他还主动做好身边亲友的思想工作,说服自己的亲友签订了协议。蔡马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签订协议。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此次拆迁工作中,崔寨街道全体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敢于攻坚克难,保证了拆迁工作的有序推进。”崔寨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说。
一把尺子量到底
一个政策走到底

  征地拆迁,一边是群众的利益,一边是政策的红线。崔寨街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政策走到底”的原则,对各项补偿费用标准、丈量面积、地上附属物进行张榜公告,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切数据均处在“阳光”之下,每个村民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拆迁工作开展以来,全体拆迁工作人员扎根村里,走进村民家中,发扬“踏破鞋底、磨破嘴皮”的精神,向村民宣讲政策,和村民交朋友,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用真心做好群众的工作,用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蔡马村一位村民不愿拆除西红柿大棚,拆迁干部轮番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用真心和耐心打动了该户村民,顺利签订拆迁协议。
  “我已经不记得来这家多少次了,据我估计今天应该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应该快了,工作快要做通了!” 9月2日,笔者跟随前街管区书记闫立功走进史家村最后一户未拆迁群众王某某家。该户因宅基证面积较小,想按照最大面积200㎡进行安置。闫立功进门寒暄后,还是不厌其烦地讲政策,“宅基证是由原济阳县人民政府和国土局认定办理,是受法律保护的,这也是我们拆迁的一个重要依据,不能改变。但是按照你们家的情况,宅基证面积较小,可以选择按人口来进行安置……”2天后,王某某来到街道拆迁办完成了拆迁协议签订,史家村动迁54天后“清零”。
  “只要我们做到一碗水端平,全力保障老百姓的合法利益,用真心真情感动群众,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就能得到群众对拆迁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实现阳光拆迁、和谐拆迁。完成此次的征地拆迁任务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一段时期内,还要做好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以及后续的村民安置工作,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为改善辖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不懈努力!”崔寨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新城区将在黄河北岸拔地而起,先行区群众可以切身感受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活环境,真正从“村民”变为“市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