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蓝天,打造一方净土,鲁明公司济北采油管理区:
绿色低碳成为发展中最亮的底色
2019年1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各界代表参观绿色井场。

  各界代表参观济北生产指挥中心。


  作为胜利油田鲁明公司西部油区的重点单位,济北采油管理区在20多年的高效勘探开发过程中,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并按照“废气不上天、废水不外排、废渣不落地”的原则,注重每个生产节点的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控,让绿色低碳生产成为广大干部员工日常行为习惯,用实际行动争当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本报记者 邵芳
通讯员 王辉 洪波 赵军


节能降耗,共享一片蓝天
  春天雪白的万亩梨花,夏天青翠碧绿的蔬菜园林,秋天缀满枝头红彤彤的柿子,每一处都点缀着济北采油管理区美丽的四季风景。
  济北管理区位于济南市济阳区境内,属于“2+26”城市大气污染管理的重点环境监控及治理地区。为彻底解决油井加热炉产生废气问题,这个管理区从源头抓起,对辖区气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将27座计量站内的加热炉进行升级,改由联合站脱烃、脱硫后的干气进行加热升温。同时,为这些加热炉加装燃烧器,使天然气能够得到充分燃烧,最大限度降低烟尘等废气排量,满足了“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有关规定。目前管理区正在积极探索调研采出液常温输送方案和正在实施的联合站产出水余热利用项目,完成后,将80%的加热炉停用,进一步节约能源和废气排放。
  “为了节能减排,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并在生产、生活中逐一落实。”济北管理区负责安全环保的副经理林新立介绍,他们通过土壤与空气温差特性,充分利用地源热泵将低位热能提升为高位热能,并将此运用到空调系统运转中,使空调系统效率提高40%—60%;把管理区34座普通路灯改为太阳能路灯,仅这两项,年节约电费就达到45万元。
  同时,济北管理区还倡导绿色出行,为员工配备生产用电动三轮车20辆,不仅每天减少生产车辆6台班,节约燃油120升,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车辆尾气排放,保护了环境。
  “节能降耗、绿色生产,靠得是点滴积累。”在林新立看来,正是广大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才交出了合格的绿色成绩单。他说,今年以来,济北采油管理区在国家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的联合督导检查和省生态环境厅、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的督导检查中连续五次获得好评。督导组对济北采油管理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在各项生产活动中环保工作的落实,特别是对管理区积极响应济南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期间开展的对应减排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严控外排,共守一湾碧水
  蜿蜒清澈的徒骇河,在济北采油管理区旁静静流淌,一方水土滋养了一方人。为了严控外排,共守一湾碧水,管理区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水质污染防控,积极推动集输系统改造,并将所有主管线、使用年限长的管线、易穿孔管线更换为防腐蚀的玻璃钢管线。
  为杜绝因压力过高造成的管线泄露事件,近年来,济北采油管理区依托信息化建设,在所有管线上安装了压力监控,配套压力报警功能,实现了超压报警,消除了因超压导致的泄露隐患;对涉及敏感区域管线加装了桁架、更换了套管,并安装了视频监控,消除水体污染风险隐患。为了推动长效治理,逐步采用防腐蚀玻璃钢管线替换易腐蚀穿孔的钢制管线,杜绝了钢制管线腐蚀穿孔造成的污染,消减河流及地下水污染风险;优化生产工艺流程,采出液油水分离处理后,原油进入油田输油系统,采出水在经过二级过滤达到标准后进入注水生产系统,补充地层能量。
  数据显示,济北采油管理区综合递减率从2017年的6.28%下降至目前的5.5%,累计注采比从2017年的0.54到目前的0.57,实现了从采出到处理、再到注入的全生产流程密闭式管理,达到零外排。
  在做好生产采出液处置的同时,济北采油管理区还把目光瞄准了400多人的生活污水。他们重新修建了生活污水的排污管线,把所有生活污水集中进行处理;建成了日处理能力200立方米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使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悬浮物被截留、吸附,通过微生物分解消耗,并结合悬浮状态的活性污泥,实现污水降解净化,达到排放标准,这不仅消除了管理区生活污水对周围水体造成的污染风险,还把处理达标后的水再次用于基建现场的抑制扬尘、厂区现场喷水保湿和厂区绿植灌溉,实现循环利用。此项工程在国家生态环境部及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的多次督导检查中受到表扬。
固废不落地,共保一方净土
  田中有井,井在田中,油井与良田紧紧相依,济北采油管理区被万亩国家基础田围绕。“保证土地不被污染,就是保障了济南市民的粮袋子、菜篮子。”这是济北采油管理区广大干部员工共识。
  585口油水井,33座计量站,坐落在32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为了不让一寸土地污染,济北采油管理区不断提升管理质量,探索新技术,引进新设备,并依托不断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抓实井场“三标”治理,有力地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盘根盒、阀门口刺漏是井场污染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管理区孟宪河创新工作室把盘根盒、阀门口系统治理立项攻关。他们经过详细的现场勘查和仔细研究,决定把两个盘根盒连接在一起,上下盘根盒中间空腔连接一个导流管,再把导流管连接到套管上。这样一来,盘根盒渗漏后的井液,就会经导流管再次流回到套管内,有效避免了盘根泄漏引起的环境污染事件。
  此外,济北采油管理区积极推动“泥浆不落地”技术的现场应用,对钻井泥浆集中回收和无害化处置,钻井废弃泥浆送入压滤机固液分离,形成的泥饼经检测达标后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压滤水拉至联合站处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实现了泥浆不落地,并减少了钻井征地面积;不断提升油水井修井施工防护工艺,用船型围堰替代常规塑料布防渗,便于井筒产出液的自流集中回收,实现作业现场无塑化、井筒产出液不落地,有效解决了作业过程中的土壤污染问题,保护了周边生态环境。
  在技术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济北采油管理区依托井场视频监控,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对突发的油污落地和管线破损造成的污染,公司会依托信息化系统及时发现,实施封堵、清污、换土措施,并在联合站达标建设HW08类固废和HW49类危废存放点,把清理的污染物拉运存放点,最终转至有资质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曲9-111注采站旁,就是前肖村村民的农田。6名职工,负责辖区内12口油井和6口水井的运行管理。整洁的井场,干净的计量间,在一片绿色海洋之中,带来另样的风景。站内三个垃圾箱整齐摆放,队员们将垃圾分类回收维持着整洁的环境。“我们守护的油水井都位于万亩国家基础良田内,且有好几口油井是高质高产的A类井,对我们来说不仅要保证正常运行,更要通过严谨检查、细致管理确保一滴原油也不落地,守护对当地老百姓的一份责任。”曲9-111注采站站长徐利民说,她们在平时的生产中,旧手套和废棉纱都要回收,只有将这些旧物全部上交后,员工才能在公司领取下月的新手套、新棉纱。
  “绿色生产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济北采油管理区经理赵洪涛说,近年来,油田要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把降低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等作为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和重点工作。对此,济北采油管理区加快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和油田环保重点项目,完善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应急处置体系,强化油泥砂、作业废液、钻井泥浆、黄标车等重点环节治理工作,从而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的长效机制,用企业绿色发展新优势,推动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绿色宣传标语在济北管理区随处可见。

  工作人员讲解绿色生产流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