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超声定量诊断瓣膜性和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技术
这项技术,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率先提出
2019年1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陈晓丽
通讯员 李小诗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由全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高德恩教授等创立于1959年,一直是该院的重点科室。现任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是高德恩教授指导的首批硕士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瓣膜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我国人民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这些疾病主要依赖心脏外科手术治疗,而术前定量诊断当时完全依赖创伤性的心导管检查,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每周只能检查几个患者,从而造成大量患者长期排队,最终失去手术机会。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是一个崭新的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这一技术的蓬勃发展代替了瓣膜性和先天性心脏病术前定量诊断的心导管检查,导致了心脏病诊断技术的革命性转变。
  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张运的贡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早在1978年,张运就开始研究心肌缺血时机械运动异常与心电异常之间的关系,在冠心病患者中首次证明心肌缺血的室壁运动异常早于心电图改变,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中国负荷超声技术第一人”。1983年,张运赴世界多普勒超声技术发源地挪威留学,对瓣膜性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定量诊断瓣膜性心脏病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和新公式,在《欧洲心脏杂志》等权威杂志发表系列论文,并应邀在1985年美国心脏病年会做“特色研究”大会报告,成为在北欧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1986年,张运回国后,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多普勒—心导管同步血流动力学测量的研究方法,首次建立了定量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系列新方法,将多普勒定量诊断扩展到多种心脏病,使绝大多数瓣膜性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避免了创伤性的心导管检查并进行及时的治疗,从而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他举办了全国首次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高班,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成为全国心内科和超声科医师学习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经典著作。他奔走于全国各大医院进行多普勒超声技术的普及推广,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使这一高新技术在全国迅速普及,迎来了我国心脏病诊断技术的一场根本性变革。此后,张运以自身的医疗实践,率领团队取得一个又一个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2000年,张运总结多年来的临床经验,主编出版了128万字的学术专著《介入性超声心动图学》,对这一诊断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心脏病的病种逐渐转变为以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为主。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导致心血管病变的原因并不只是血流动力学异常,而是基因、分子、细胞和间质发生异常变化所形成的心血管重构。单纯依靠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手段,已不能揭示这些疾病的本质。
  因此,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张运带领团队与时俱进,迅速转向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他们充分利用了自身熟练掌握的超声影像学的极大优势,将血流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器官和分子的不同层次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密切结合临床的检测方法和干预靶点,再次引领国内心血管专业研究进入更高、更深,更新的领域。
  多年来,张运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这些奖项占了整个齐鲁医院国家科技奖励的70%,这些成果不仅见证了张运团队的卓越贡献,也记载了一批青年学者付出的多年心血。
  正因为张运多年来所做出的科技贡献,他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创新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