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给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2019年11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宜霞

  娘,是我最尊敬的人,不仅因为血缘,还有她的品格。
  娘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睦邻大气的人。在我们村乃至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也给我们姐弟三人树立了榜样。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想,长大了要把娘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她。
  限于文化程度、自信心、工作忙等原因,60岁以前,一直没有动笔。但这始终是我的一个愿望,强烈的愿望。61岁那年,在爱人和弟弟妹妹的鼓励下,我开始思考写写娘的点点滴滴。
  2016年11月,娘因为脑血栓后遗症已在轮椅上度过了6个春秋,并且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医生告诉我要有准备。我带着紧迫感写了《娘的三句话》,目的只有一个:念给娘听!
  娘听了我写的文章后,别提有多激动,以至于老泪横流。我问娘:“我写的对吗?”娘说:“对!对!”我又问娘:“您还记得这些事吗?”娘说:“记得,记得!”娘还帮助我回忆了很多细节,围绕三句话,娘俩拉了好多家长里短。
  娘得病后,语言表达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头脑还算清醒。说话虽然多是单字蹦,但我能理解她的意思。完成这个小目标后,我长出了一口气,仿佛实现了多年的心愿,而娘则感受到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位置和分量。
  2017年初,文章经过多次修改后,我发给了同事,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大家给我很多鼓励,并提了修改意见,他们异口同声鼓励我投稿。我壮了壮胆子,先发给一位从事媒体工作的朋友,让他给把把关。没想到他第一时间就发了自己的公众号,并且写了推荐语:“这篇文章是济南农行退休干部张宜霞大姐写的,我只改了几个标点,改动了几个字。我诧异一个干了这么多年银行的老朋友,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有情怀有感悟。可想而知,退休金融业人士有多少精彩故事”。
  没过几天,齐鲁晚报就刊发了这篇文章。当我拿着报纸声音高八度地给娘说:“娘,您说的三句话上报纸了!”娘开始有点不相信,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赶紧摊开报纸,用手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娘——的——三——句——话”。娘用她相对灵活的左手从我手中一把拽过报纸,摊在腿上,左看右看,上下打量,爱不释手。娘不识字,她用满足的眼神看这张报纸,流露出无以言表的喜悦,以至于她拿着报纸的手颤抖不止。
  那一天,娘让我给她读了好几遍,如果不是心疼我累,会一直让读。自此,这张报纸,一直不离娘的身边。如果家里来了熟人,娘就会给我使个眼色,我知道她是让我告诉人家,自己说的三句话登上报纸了。每当这个时候,娘的欣慰、满足、自豪、幸福之情全都洋溢在了脸上。晚上睡觉的时候,娘让我把报纸放在她的枕边,说睡不着觉的时候就翻翻。
  《娘的三句话》,我已记不清给娘读了多少遍,以至于我都能背下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娘去世的前一天,用非常微弱的声音说:“baozi!”我赶紧趴在她的耳边问:“娘,您想吃包子吗?”弟弟一听,马上穿上大衣准备去买。娘此时丁点说话的力气也没有,我发现她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忽然意识到娘不是吃“包子”而是要“报纸”,我握着娘的手问:“您是想让我念报纸吗?”娘的中指在我手心里轻轻地抖动了一下,算是回应。我赶紧给娘读这篇文章,一边背读,一边用泪眼时刻观察娘的动静。她的身体向右边侧卧着面朝向我,左眼里流出一颗泪珠,从眼角越过鼻梁与右眼的泪水汇在一起流到右耳旁,但嘴角却挂着一丝笑容。我轻轻地给娘擦去了泪花,把报纸放在她的左手下边。娘就这样听着报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陡然间觉得,我这一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写了《娘的三句话》,并且多次念给娘听。虽然后来又相继写了《娘和她的朋友圈》《大大教我打算盘》《陪着爹娘逛北京》等文章,朋友圈好评不断,也给我带来一些荣誉,但是爹娘却永远听不到了。真后悔啊,如果当初能早写出来,那该多好。

  更多精彩文章请下载壹点,关注本文作者壹点号“霞思云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