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到教授!鲁东大学张成良:新闻一直是我所爱
2019年1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楠楠

  跨界很时尚,实力最重要。记者和教师是两个不同的职业,但有人却能将两者完美地衔接,从中学教物理到写新闻做新闻再到教人如何写新闻,鲁东大学教授张成良用22年时间完成自己从中学教师到省台记者再到大学教授的跨界转型,写新闻教新闻,他说“新闻一直是我所爱”!
省台新闻部出了一匹“黑马” 从业5年菜鸟变成获奖专业户
  11月27日上午9点40分,在鲁东大学南教331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刚刚给传播学本科专业学生上完两节课的张成良教授。谈起自己的记者从业经历,张成良依然眼神放光,神采奕奕,激情洋溢。
  “我是2001年从中学辞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张成良说,“到电视台一周之后,台里便要求我们独立外出采访,起初在《新闻五分钟》栏目组担任记者,当时制片人要求非常严格,他总是会指出我新闻稿中的不足之处。热爱归热爱,但没有‘上道’还是‘门外汉’,对每次被打回来的稿子,他都会使劲琢磨着改稿子,三四次、五六次,一篇稿子、一个片子最终还是惨遭‘枪毙’,自己当时有点蒙了,自信一点点失去。”
  后来栏目调整,张成良转入《纪实》节目组。“我当时真急了,想办法一定要做好。”为了“风景区建成豪华坟场”的一条新闻他2003年元旦三天都在坟场里蹲点,自己完成了从现场采访到撰稿创作到后期制作的所有工作,“交片审片时心里还是忐忑的”。张成良说,“审片的领导看完后好长时间没说话,我问领导,片子还有哪些要修改?领导好一阵才回过神说,‘不用修改,直接用吧’说完就签字了。随后站起来拍拍我的肩膀说,‘成良,很多人说你不会拍片,现在我发现不对,你拍的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好好干。’”张成良第一次听到了鼓励和赞许,意味着他在新闻业务上“上道”了,从此一发不可收。
  对新闻越来越“上瘾”的张成良总是知难而上。当时有一个小煤井挖煤掏空房子的新闻选题,很多记者知难而退,唯有他坚持要啃啃这块“硬骨头”。为了找到新闻突破点他连续“蹲点”守候四天三夜,随行的摄像甚至都放弃了,他却独自扛着摄像机去暗访偷拍。为了啃下这块“骨头”,张成良深入矿井现场不下十次,工作的卖力让他得到了“小煤矿矿长”的称号。最终,“张矿长”连续采写拍摄了《小煤井缘何屡难禁》《小煤井揭秘》《非法小立井全部叫停》《反弹小煤井再次遭禁》4部新闻专题片,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身为记者的张成良也总是乐于奔波在任何新闻的“第一现场”:他乔装过洗浴店老板、教师、开发商,扮演过农药推销员、政府公务员、小企业主、矿长等纷繁复杂的角色,而张成良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得第一手采访素材,完成新闻创作。“每当完成了一项新闻任务就好像取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张成良欣慰地说。
  付出也获得回报。从业5年,他废寝忘食、潜伏暗访、共拍摄舆论监督新闻、专题、评论150多部,先后获吉林广播电视新闻奖、吉林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经济新闻奖、中宣部抗击非典优秀作品奖等省市以及国家级新闻奖,新闻作品《重点保护保护谁?》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有一年台里一共获奖18项,我获奖6项。”张成良说,他们笑称‘获奖专业户’,但真是拼出来的。
  “当记者能解决问题,有一种成就感。”张成良说。时间久了,虽然激情不减,但也有迷茫。“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张成良说。
一切归零,初入高校被看成“关系户” 13年奋发,转身成为传播学科带头人
  “在电视台5年的记者生涯是淬炼,是拼的5年。”张成良说,“这期间,我爱人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我可以无所牵挂全力去拼,短时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是要回归平静平凡的。”未来的前景、家庭的兼顾以及对新闻的热爱,让张成良纠结之后决定再入学校,当老师。
  “我1997年从师范毕业后,在中学当过4年物理教师。”张成良说,“到高校也是一种回归,也可以将我对新闻的热爱‘传染’给更多的人,点燃一点火星也挺好。”
  机缘巧合,张成良的爱人博士毕业后,2006年到鲁东大学任教,学校承诺解决家属工作问题。张成良就这样进入了高校。由于学历不够,不能任课,张成良被安排在学校宣传部校报担任编辑工作。“落差还是很大的,除了待遇,还有心态上的。”张成良说,一切都归零,刚来的时候甚至很多人把他看成“关系户”,但他要实现自己的从教理想,他要再次证明自己。
  在最初的适应期里,他选择了用学术的方式过渡,开始疯狂写论文,大多得以成功发表。2008年考取山东大学传播学研究生,面试的时候考官问别人的都是新闻知识点的理解,到他的时候:“我看《新闻记者》上有一篇论文署着张成良的名字,这个人是你吗?”“是我。”然后他的面试内容变成了面试官对这篇稿子写作方法的提问。
  从2009年开始,张成良先后指导文学院2006级学生李静、2007级刘晓航、2008级赵文文等同学科研创新工作。其中,指导李静对大学生形象媒体报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尝试数据处理,最终形成了论文“大学生媒体形象建构的嬗变——以框架的理论”,在新闻类核心期刊《新闻界》上发表;论文《我国三十年来网络传播研究实证探析》一文在《新闻世界》上发表,并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获得二等奖;论文《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期报道媒介议程分析——以新浪网为例》,指导学生以网站为样本进行系统统计,这一成果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获得世博专项三等奖。
  硕士毕业后,2012年正式进入鲁东大学文学院任教。在任教期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攻读新闻学博士。“人民大学考了四次,第四次才成功上岸。”张成良说,别人备考都是背书,而他则筹备着自己写书,一边大量搜集资料一边记忆,最后博士考上了,他的书《新媒体素养论》也成功发表了。
  张成良再次证明了自己。努力付出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目前已在《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刊物上发表新闻学与传播学方面的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EI检索15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先后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烟台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获得山东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2018年发布的《全国高校学者中文期刊论文排行榜(新闻传播学)》全国新闻传播学者2006-2018区间学术论文水平排名中列第221位,山东省新闻传播学学者中位列第2位。
  现在张成良是教授、硕士生导师,鲁东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带头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负责人,鲁东大学影视传媒系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DV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专家,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中心全媒体中心主任。
  从中学物理老师到省台记者再到大学教授,张成良两次跳槽跨界转型,“转了一圈又回来了,但又有不一样。”张成良说,我是闲不住的人,每次折腾都是热爱都是为理想。
  写新闻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读书做学问可以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张成良说,“从记者到教授,新闻一直是我所爱。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在新闻的星光大道上留下生命的足迹,让热爱新闻的学生‘把梦想传递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