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邮痴”的集邮人生
2019年1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石斋老人展示他的集邮册。
  ▲每一组邮票的上方,都工工整整地写满了介绍。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位老人徐徐道出了自己的请求,“我叫马石斋,今年95岁了,我想捐赠手里600份《集邮》杂志。攒了一辈子,就想找个有心的人,替我收藏下去……”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夏侯凤超           
上中学时
被信封上的邮票吸引

  虽然已近期颐之年,头发已经花白,但是马石斋老人仍然精神矍铄,眼睛里闪着光。他穿着板板正正的毛衣,外面套了个羽绒坎肩。见到记者,马老小心翼翼地拿出了自己珍藏了一生的宝贝——一本本精心编排的邮册和一摞摞精心收藏的《集邮》杂志。
  95岁的马石斋是烟台人,集邮这项爱好,从中学时代开始就萌芽了。“烟台是开埠较早的港口,来往的外国人很多,他们就把当时很流行的集邮风尚带到了烟台。”回忆起八十多年前对邮票热衷的源头,马老十分感慨,“我就读的学校是美国的教会学校,走在了时尚前沿,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让我慢慢对邮票产生了热爱。”当时,长距离的交流还是依靠写信,信封上的邮票一下子吸引住了还在上中学的马石斋。
  从那以后,马石斋便在集邮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你说我攒的第一张邮票啊,已经记不清了,太多了。”马老笑着说。
  1956年,马石斋从烟台来到了济南,同时带在身边的还有当时已经攒了好几本的邮票。自此,除了积攒各种信封上的邮票之外,集邮公司和邮局就成了马石斋最常去的地方。
每张邮票上
都一笔一笔写上说明

  马石斋向记者展示着桌子上的“宝贝”。“攒了80多年了,我现在不仅有全套的邮票,还有好多专集,比如异形邮票、盛世邮票、生肖邮票等等,还有外国的邮票,有好几个国家的哩!”
  “这是我从2019年开始攒的一本新邮册。”马石斋拿出一本蓝色封皮的册子,册子中间有一张黄色的卡片,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J(纪念)、T(特种)邮票年册”,“从2019年开始,一直到贴满为止。”这本邮册承载着马老今年以来的心血。
  打开邮册,首页为手工制成的目录,各个邮票的页码、编号、年份、名称一一在列,清晰可见。“拜年、中国结、植树节、马拉松、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5周年、中俄建交70周年等等,我这都有,都做了统计。”这串目录的最后,记录着12月20日即将发行的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邮票,“这套邮票我已经订上了,到了20日就能去取了。”
  翻开这本厚厚的邮册,每一页的下方都整齐地贴着一张张邮票。“这些邮票我基本上都买了两套,有的买了四套。”在邮票的上方,都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关于这套邮票的介绍和备注,而这些字,都是95岁的马老一笔一笔写的。“很多人集邮就只是集邮,邮票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我就照着《集邮》杂志,把上面关于这套邮票的解释和介绍都抄上了,这样翻看的时候,我也明白。”像这样正常按年份来收集的邮册,马老还有10本。
小小邮票
记录了时代的发展

  除了这样的年份邮册,马老对于自己钟情的类型,还做了专门的邮票专集。他拿出了一本沉甸甸的“盛世邮谊”专集,还配上了前言。“邮集包括40个专题,多角度展示了咱们伟大祖国的成长、壮大、繁荣和富强。”
  “这里面一部分是人物,从孙中山先生开始一直到现在所有的名人,只要有邮票的,我这都有;第二部分是专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所有纪念性的邮票都在这里面。”翻看一张张邮票,头几年贴的邮票还有信销,都是用过的邮票,最近的已经是崭新的没用过的了。“以前还写信的时候,周围人都知道我集邮,只要有邮票,就会从信封上揭下来给我,不管什么样的邮票我都收集起来。”马老说,“现在不写信了,也用不着了,很多邮票只能买了。”
  攒了80多年的邮票,马老也从这些邮票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变化太大了,不仅是邮票,咱们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好了。”马老感慨,以前邮票比较粗糙,画面单一,纸张也不好,现在有专门的团队来设计了,质量也更高了,款式也更多样了。小小的邮票,也展示出了咱们祖国的发展进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