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兴趣引导,繁体字识读自然水到渠成
2019年1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对于繁体字的识读,与其开设专门课程,不如用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让孩子在兴趣中尝试和了解。
  □本报评论员 朱文龙

  近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中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是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渐渐受到人们重视,繁体字教育能否重返校园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从回复可以看出,针对提案建议“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教育部明确表达了否定态度,“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言下之意,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与相关法律规定相悖。无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恢复繁体字教育都没有必要。
  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就像教育部的回复中所指出的那样,是由繁趋简的。即便是提案所推崇的繁体字,其实也是由甲骨文、金文、大小篆简化的产物。出现这种趋势并不奇怪,毕竟文字是一种工具,追求的就是传播高效,易于书写,从这个角度来说,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并不是开历史的倒车,而恰恰是文明的进步。
  此外,提案中认为简体字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我国如今使用的简体字,并不是“另起炉灶”新造出的字,现行简化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简体字,有一些来自草书和行书,还有一些是“古本字”,新中国成立后吸收群众意见创制的仅占少数。也就是说,简体字与繁体字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并不会出现影响文化传承的现象。
  从现实来看,在中小学推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也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规范汉字,也就是简体字才是国家通用的文字,书籍、报刊、杂志等都是用简体字写就,也就是说,繁体字在社会中的用途并不算大。在这种情况下,倘若在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不仅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还会导致繁体字、简化字混乱,不利于规范汉字的推广与使用。
  当然,我们不支持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并不意味着否定识读繁体字的重要性。实际上,识读繁体字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历史或者古代文学研究方面,这项技能堪称必修课。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研究”毕竟还有点远。若想要一般的中小学生识读繁体字,与其开设专门的课程,不如在人文教育上下工夫,比如在学生阅读经典或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多介绍一些繁体字的知识,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有了这些尝试和了解之后,自然会形成学习繁体字的氛围,识读繁体字也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