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设
济南大明湖畔明湖居的后面,有一座桥,叫齐音桥,桥名取自于明代文学家王象春的诗集《齐音》。齐音,顾名思义,就是齐地的声音,从诗集的内容看,主要歌咏的是济南的山水名胜、风俗人情以及遗闻轶事、历史人物,因此,《齐音》又称《济南百咏》。
《济南百咏》共收录诗作107篇,皆为七言绝句。也许短短28个字,不能道尽王象春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每篇诗作之后,他都作了注解,补充说明诗中所言之事,以助读者理解诗中之意。诗中记录济南的风物颇多,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对济南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部诗集,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当时就有人称赞这部诗集:“历(指历城)旧无专志,今百咏所载,千秋之作备矣。”
而这部千秋之作,王象春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完成了。才华横溢的王象春是何许人也,竟能在短短的四个月内完成一部千秋之作?
王象春,字季木,自号鹊湖居士,新城(今淄博桓台)人,出生于官僚世家,其曾祖父兄皆进士出身,为官一任。与钱谦益同中进士,曾官居南京吏部郎中。万历四十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因另一考官被揭发舞弊,受到牵连。虽然最终审查还了王象春清白,但经受两年的精神摧残和肉体折磨,遂生退意,告病回原籍新城。
万历四十三年(1615),山东大旱,民不聊生,群盗蜂起,眼见家乡灾乱不宁,王象春变卖田产,携家眷避祸他乡。东走沂蒙,南下徐州,始终没有找到落脚之地,于是又从徐州北返,在兖州做了短暂的停留,次年来到济南府。
刚到济南,就被这里的风光所吸引,他兴奋地写下了《初至济》:“寥天一鹤翔高眼,霜洗云山待我来。今古铺成兴慨地,几人清梦月中回。”而济南的山水也让王象春有了一种江南的感觉,“北地风景似江南者,自齐城之外并无二地”,于是移家济南。王象春是希望在此定居结束漂泊生活的,为此,他不惜重金,买下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旧居“白雪楼”,意欲效仿李攀龙于“白雪楼”隐居。白雪楼位于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上,四面环水,周围风光旖旎,进出须乘小舟。
王象春又在白雪楼旁筑“问山亭”以自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济南人,“余邑邑济,故宅济而非济客也。”每日寄情于山水,流连于济南的湖光山色之中,“或跨马郊坰,登高而望,寻耆而语,济之槩八九于目中矣。”王象春对济南倾注了故土般的感情,每游览一处,辄有所感,便作诗以记之。四个月的时间,他就创作了107首诗,遂辑成一册。“此邦信美,又吾土也,往来问绎有感辄书,大抵皆慷慨萧骚之致,而其声发则一归于廉直无肉好也,以齐咏齐,易舌不易性,易性不易舌,因名之曰《齐音》。”
作为以泉为名的济南,在《齐音》中咏泉诗自不可少,趵突泉、黑虎泉、马跑泉等诸泉皆入诗;而咏山诗也占有一定的分量,近有历山、南山,远有鹊山、华不注、鲍山;还有一部分是写济南民俗的,如元宵、踏青、端阳、中元、登高、娶妇等;王象春虽然在济南居住时间不长,但对济南风俗文化了解甚深。济南旧语有“南柴北菜,东麦西米”之说,王象春便以东麦、西米、南柴、北菜为题,一一赋诗,并在每首诗后的注解里做了详尽的介绍;济南的历史名人黔娄子、李清照、辛弃疾、李于鳞(李攀龙)、刘豫等,也都在《齐音》中占有一席之地,作者或褒或贬,爱憎分明。
王象春“宅济”一年后,被征召入京,遂携家眷离开济南。王象春离开济南时,内心充满了留恋和不舍,“窗竹自怜明月影,湖莲休似去年娇”,大明湖的荷花因为他的离去,都黯然失色,没有去年刚来济南时娇艳了。
虽然王象春在济南只生活了一年,却留下了这部千秋之作的《齐音(济南百咏)》。除《齐音》外,王象春还著有《李杜诗评》《地理俯察备要》《鹊湖集》《问山亭集(十二卷)》等著作,《问山亭集》直接以他在百花洲畔自筑的亭子命名,而《鹊湖集》则是以鹊山脚下的鹊山湖为名,而他更是以鹊湖居士为号。
由于王象春在官场上“雅负性气,刚肠疾恶”,招致魏忠贤等“阉党”的嫉恨,于天启五年(1625)被削职回籍。于是,在离开济南十二年后,又一次到济南。这次的风物已非其故,曾经稠杂部署的城市景象已更换消磨,不易辨识。但幸好有他的诗在,可以让我们从他的诗中辨识历史上的济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