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工
2020年01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振东

  上河工,也叫挖河,原是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冬季一项重要的农事,也是最苦最累的“农活”。以前每到冬天农闲时节,各公社就会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根据工程需要,或疏浚河道,或开挖新河。由于生产力较低,那时候的大小河道基本都是靠人海战术挖出来的,工地上密密麻麻几乎是人挨着人。虽然工程进度不如现在快,质量却很高,现在使用的许多河道还都是那个年代人工的杰作。
  每次上河工之前,都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木质小推车,装土用的偏篓,铲土用的铁锨等都要检查好。一切准备妥当后,把被褥、生活用品等,往小推车偏篓里一放,推着小推车就上路了,一般两名河工配备一辆小推车。那时,由于村里没有机动车,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程,都是自己步行推着小推车去上河工。
  到了工地后,农民都舍不得花钱租房,就在工地附近挖“地窝子”住。所谓地窝子,就是一种比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根据需要面积大小不等,有的两三米,有的则五六米甚至七八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搭上细树枝编织成筏子形状,再用稻草、泥巴盖顶,为了防止下雨和下雪漏水,顶上面再盖上一层塑料布,这样一个“标准”的地窝子就建好了。地窝子虽然通风较差,但是住在里面冬暖夏凉,是众多农民冬天挖河时主要的居住方式。
  上河工的都是18岁至45周岁的男性青壮年劳力,超过45周岁就不用出河工了。我刚满十八周岁时,父亲还没有超过45周岁,我们爷俩都在上河工的年龄段。这年的河工任务是一百多里外的引黄灌区黄河沉沙池清淤,由于黄河沉沙池清淤又脏又累又难干,队长就采取了抓阄的方式,抓到谁谁去。不过有一个前提,像我和父亲两人都在上河工的年龄段,如果一人主动出河工,另外一人就不用参加抓阄,也不用出河工了。否则父子俩都参加抓阄,有可能都抓上上河工。为了保险起见,我主动报名上河工,这样父亲就不用参加抓阄了。我们小队其他几户父子俩都在上河工年龄段的,也是这么做的。
  由于我年龄小,身体瘦弱,几百斤重的土泥车子根本不能从河底往河岸推,只能干相对轻一点的拉滑车。拉滑车是用沉降法挖河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在工地上就地取材,把一辆木制小推车倒过来,卸掉轮胎,只留下轮毂,固定在河岸上,做成一个简易滑车。然后轮毂上穿过一根大绳,大绳一头带铁钩子的伸向河底,钩住装满泥土的小推车,大绳的另一头留在河岸,由两人一组民工牢牢攥在手中,勒在肩膀上,指挥员一声令下:“拉滑车!”一组民工便拉着大绳朝着河底方向跑去。“悠着点拉!”的号令一出,拉滑车的就放慢了速度,知道快到河岸了。“好!”一声令下,一推车泥土就被拉上河岸。紧接着,倒完泥土空着回来的小推车,再把铁钩子带回河底,钩到另一辆装满泥土的小推车上,再用滑车拉上河岸。就这样一趟接着一趟,一车连着一车,等几十天的河工任务完成了,我的棉袄都被磨破露出了棉絮,两个肩膀拉滑车勒得也由红肿到血泡,最后变成了老茧子……
  那时,公社带工的连部距离我们村里的工地不远。为了鼓舞干劲,活跃气氛,连部大喇叭里天天播放山东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岱江著名的吕剧《借亲》选段“马大保喝醉了酒”:“马大保喝醉了酒忙把家还,只觉得天也转来那个地也转,为什么那太阳落在东山下,月出正西明了天哎明了天,今天的生意没好运,一天也卖不了几个铜钱,我马大保心内烦,抬腿走进了烧酒店……”这些经典唱句至今记忆犹新,响彻耳边。
  后来我参军入伍离开了家乡,直至转业到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从此再也没有上过河工。现在,农业水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上河工的任务逐年减少直至取消,已经不再需要这种车推人担上河工的群众性工程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