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中篇系列”
张炜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洪浩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张炜中篇系列”,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献给读者的一套颇有分量的作品。这是一套装帧精美的小精装本,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推出,至2019年1月全部出齐。系列包括《护秋之夜》《秋天的思索》《你好!本林同志》《黄沙》《葡萄园》《蘑菇七种》《请挽救艺术家》《瀛州思絮录》8种,共收中篇小说9部(其中《请挽救艺术家》中包括了《远行之嘱》)。这是作家张炜第一次出版中篇系列,此前,只有《蘑菇七种》出过单行本。“系列”所收作品由作家自选,系1983年至1996年创作的中篇精品。
中篇小说在张炜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比重。众所周知,张炜最重要的作品,较多地体现为长篇小说,像《古船》《九月寓言》这些早期的长篇,已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此后的《外省书》《刺猬歌》等也都深受好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大河小说”《你在高原》在文坛造成了不小的轰动效应,而近作《独药师》《艾约堡秘史》又刷新了读者和评论家对他的认知。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忽略了他的中篇小说,因为迄今为止,他的中篇已有16部,总计在100万字以上;如此之大的文字量所负载的思想与艺术的信息,及其在创作总体价值上所占比重,自然也是很大的。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张炜的中篇小说大多集中创作在1980年代,尤其是在《你在高原》的写作之前,而彼时正是作家艺术思想最为活跃,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最为敏锐,才华的喷发最为强劲的时期,所以,作为艺术轻骑兵的中篇小说,其一而再、再而三乃至密集连续的出击,承担了作家强烈的不可抑制的艺术冲动,寄托了深刻的思想与情感诉求,乃是不言而喻的。和那些品质卓越的长篇一样,这些中篇小说同样体现了作家殚精竭虑的构思与创造。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从作家创作生命历程的角度整体把握这些作品时,就会发现中篇小说之于张炜曾经是多么重要,它们在文学史和作家本人创作史上的意义,也需要我们重新打量和思考。
贯穿整个1980年代的中篇小说创作热潮,是新时期文学发轫初期的一个不难理解的独特景观和重要现象。体量不长不短的中篇小说,因为具有短篇、长篇小说所缺乏的优势,成了时代文学的宠儿。结构与叙事上的自由,使得当时创作激情高涨的作家都愿意在这种文体内讲好一个故事,并借此做时代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在发表过十几篇短篇小说后,张炜也开始投入很大精力积极创作中篇小说,并很快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发表的第一个中篇小说是《护秋之夜》(1983),而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是《秋天的思索》(1983-1984)及其姊妹篇《秋天的愤怒》(1985)。这期间,发表在著名文学期刊《收获》上的《你好,本林同志》也反响不俗,给作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夯实了他在文坛上进一步拓展的基础。
正是在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与时代冲突的中篇的磨练和积累之下,张炜开始了长篇小说《古船》的创作,这一努力的结果,给他带来了创作历史上最为宏伟壮丽的一次突破,从而让他一举站在了当时国内最具实力的作家的行列。可以说,中篇小说的写作是张炜从短篇到长篇的一个过渡,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古船》之后的间歇期,他再次拾起中篇,在短短的时间里,密集地写下了《海边的风》(1987)《请挽救艺术家》(1988)《远行之嘱》(1988)《蘑菇七种》(1988)等中篇佳作。经过《古船》这一重量级的创作的磨练,他的写作功力大长,再写中篇小说已是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所以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种从容不迫、纵横捭阖的气度和勇敢创新的先锋精神。《请挽救艺术家》采用的是书信体,《远行之嘱》充斥着追忆与对话,《蘑菇七种》则有着推理探案的框架和复调的结构。从题材领域和主题内涵来分析,这些作品既有《古船》的余韵,是以往情感的延续,也有关于大地主题与民间叙事的崭新开拓,这些作品因而也可视为日后诞生的《九月寓言》的前奏。
整个1980年代,只要不在写长篇,张炜就没忽略过中篇的写作。进入1990年代以后,他的中篇突然少了,这是因为,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开始了鸿篇巨制《你在高原》的集中创作,这样一个文学史上举世罕见的宏伟工程,使得他无暇顾及其他。整个1990年代,他只有一部长达9万字的中篇《瀛洲思絮录》(1992-1996),说起来这也算是《你在高原》其中一卷的一个热身之作,或者说,它差一点就纳入了《你在高原》之中。
张炜再度拾起中篇,是在十几年之后。这时候,历时二十多年创作的大河小说《你在高原》终于出版了,他童心复归,以一个踏过万里长路的跋涉者的心境,追忆起了童年生活,写起了“儿童文学”。《海边妖怪小记》(2013)和《寻找鱼王》(2015),是他献给文坛和儿童的纯美的礼物。这些中篇与前期的中篇在题材和色彩上均有很大不同,风格更多倾向于唯美迷人,少了社会性的主题内容;由于它们不在此次出版的这个系列之中,这里就不多论述了。
但是,也正因有它们的衬托,这里有必要对张炜1980年代中篇小说的主题做一个梳理。如果做一个简单概括的话,那么不妨说它们是以集束的方式,展示了作家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关于农村青年如何面对当时现实中的丑恶并与之较量,人物与作家自己距离稍远,代表作是《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愤怒》;二是关于青年人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如何面对历史与未来。这方面主题与前一个较为接近,但更多地体现为面对自我,代表作是《请挽救艺术家》和《远行之嘱》;三是更深刻地置身于历史洞察之中,去感悟大地与民间的神秘,窥探人性的复杂,这里似乎较多地触及了对权力的思考,代表作是《蘑菇七种》和《瀛洲思絮录》。综观这些作品,可以说:文字充满诗性,故事精彩迷人,思想深邃厚重。在此,作家对大自然的眷恋,对人与动植物关系的思索,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叩问,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都有极富情感的展示,体现了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