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山
月球地质学家威尔逊在危海边缘一万二千英尺的山顶发现了一座神奇的“月球金字塔”——大概有两个人那么高,矗立在岩石上,就像一颗巨大的多切面的宝石。这座“金字塔”周围厚厚的宇宙尘埃帮助威尔逊测算出了它的“年龄”,早在地球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前,它就已经在那里了。威尔逊终于意识到,它不是建筑,而是一台机器,一种力量保护着它,向永恒发出挑战。威尔逊抬起头,“看到新月一般的地球正依偎在群星的摇篮之间,我想要知道,当年那些神秘的工匠们完成这里的工作时,地球上的云雾之下正发生着什么?石炭纪的原始丛林是不是仍然雾气蒸腾?第一批两栖动物是不是正跨越荒凉的海岸线,开始了对陆地的征程?还是更早,生命还未出现,地球还处在漫长的寂静与孤独之中?”突然之间,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一下子压倒了所有其他的设想——
很久很久之前,在另一个太阳周围的世界中,已经有某个种族进化到超越我们现在已经到达的智慧高度。想一想他们的文明,可以一直追溯到宇宙诞生的光芒还未完全消散之时,他们是宇宙真正的主人,而那时的宇宙还如此年轻,生命的迹象才刚刚开始在一两颗星球上萌芽,他们会多么孤独。我们无法想象,这些孤独的神明穿越无限的时空,却找不到任何相似的种族来化解他们的寂寞。
……黎明的众神乘坐最早的飞船,越过冥王星外围的宇宙深渊而来。他们飞过一颗又一颗冰封的行星,知道那里不可能出现生命,或许还曾在某颗行星上停留,向太阳的火焰暂时取一下暖,然后再次踏上征程。
这些星际漫游者一定注意到了地球,看着它在冰与火的夹缝之间安全地绕行,他们一定能够预见到,这是太阳最宠爱的孩子,就在这里,在遥远的未来,必将诞生智慧生命。
可是前方还有无数的星星在等着他们,而他们很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回到这里。
于是,他们留下了一个岗哨。
1951年,阿瑟·克拉克为BBC创作了短篇小说《岗哨》(The Sentinel),却未被采用。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短篇小说,它成为克拉克创作思想的源泉,奠定了克拉克所有经典作品的基调。在克拉克的另一个短篇小说《相会于黎明》中,他描述了星际漫游者和远古人类——这两个跨越了十万个世代的文明的相遇。他们的星球行将毁灭,他们漫游于星际,探索新的文明,他们在这宇宙的边缘发现了地球和它的智慧种族。“这是十分怪异的一幕。两个人站在河岸边,一人身着紧身制服,配备着微小而精密的机械设备;另一人裹着兽皮,手持顶端绑缚燧石的长矛。十万个世代横亘在二人之间,还有一道无边无际的时空渊薮!但他们同属于人类。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自然母亲周而复始,同样的演化历程一再发生。”这个原始人被叫作雅安,他接受了漫游者馈赠的“简单工具”,他的后代将在一千多个世纪之后,在这片平原上建造出叫作“巴比伦”的城市。东方的夜空中升起了傍晚的第一批星星——
你曾经仰望过星空吗,雅安?不知要过多少年以后,你们才能发现星星的奥秘;不知到那时,我们又该怎样了呢?那些星星是我们的家,雅安,可我们无法拯救它们。许多星星已经消亡,在大爆炸中死去,我再也看不到它们了,而你能。再过十万年,这些星星燃尽的光辉才能抵达你们的世界,被你们的子孙视为奇迹。到那时,或许你们的种族已经可以抵达群星之间了……或许有朝一日,你们的飞船会寻遍群星,就像我们当年一样。它们会找到我们那个世界的废墟,会好奇我们是谁。可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在你们的种族还年轻时,我们已经在这河边相遇。
《相会于黎明》与《岗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故事,它们一起为我们传递永恒的时间的悲歌和亘古的文明的奥秘。
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就是以《岗哨》为蓝本写成的。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中,月球金字塔变成了一块黑色石板。“或许在宇宙中,他们已经撒下了上百万个这样的岗哨,守护着所有可能诞生生命的世界。它就是一座灯塔,亘古以来一直发射着信号,只是地球对此一无所知。”这块石板曾经出现在400万年前的地球上,它启迪了猿人的智慧。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奉命调查月球上的不明物体,发现了同样的黑色石板。18个月后,“发现一号”太空船向木星进发,叛变的人工智能哈尔害死了4名宇航员。幸存的鲍曼船长最后乘太空舱驶离飞船。他在木星轨道上发现了又一块黑色石板,接近石板的鲍曼突然高速穿过一条五彩斑斓的隧道,最终置身于一间风格古朴华丽的卧室。鲍勃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际,第四块石板出现在床边,石板将他变成透明光团中的胎儿——星孩,星孩凝视着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来。
克拉克其他著名的作品如《与拉玛相会》《童年的终结》,无疑都是《岗哨》中思想的种子结出的硕果。都是技术高度发达却又充满偏见的人类在遭遇更高级的智慧生命的故事。在阿瑟·克拉克的宇宙中,超出人类想象和理解的巨大的谜题、可怕的危机、非凡的奇迹以及不可思议的美妙事物层出不穷,但结局并非总是美好,结局也会浸满泪水,或是一片死寂……让人目眩神迷、心驰神往。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热爱阿瑟·克拉克的作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