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山东段的人文景观
2020年01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运河台儿庄段。
  济宁太白楼
  ▲聊城崇武驿大码头
     □周东升

  家父是位乡镇中学教师,教授的课程主要是地理。因着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自幼便对祖国的大江大河、名山秀峰略知一二,并心向往之。父亲每次讲起京杭大运河,都会声情并茂地说,大运河就像一条贯穿祖国南北的项链,沿岸的每一个地方仿佛就是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自此,大运河上星罗棋布的村庄、集市、码头,宛如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萦绕于心。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位于大运河中部,为大运河重要区段,京杭大运河由枣庄市入鲁,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和德州五市,成为山东境内最主要的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几年前,我终于有机会走近运河,切身感受那自隋朝以来1400年间悠悠流淌的历史,探寻那民间心口相传的人文故事、胜迹美景。
  枣庄是这次行程的起点。位于微山县韩庄镇的“湖口观渔”秀色,是当地妇孺皆知的古八景之一。“湖口观渔”原系古峄县八景中的动态景观,今属微山县。湖口地处微山湖东畔的韩庄镇,是京杭大运河穿越微山湖的出口,也是台儿庄运河“峄县八闸”中的第一道闸门。因自微山湖到骆马湖的水位靠着湖口闸调节,过往船只又多为官船,所以湖口闸的设计及建造规格都略高一筹,使这座船闸气势雄伟,功能齐备。置身湖口之上,西迎渔帆点点的微山湖,东接百舸争流的大运河,顿生江南水乡之感。
  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中鱼虾肥硕,水生植物众多。适逢鱼汛的初夏,游人驻足湖口,披着朝阳,向西眺望,波光如镜,水天一色。大运河在微山湖区的历史已有730余年。微山湖运河恰置中段,在1800公里的大运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山湖上也到处可见大运河的身影与行迹。早在元初开挖元代运河济州河,济宁以南借泗水作为运道,继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又开挖了会通河,京杭运河自北京起通过微山湖直达杭州。
  步入济宁,最具人文气息的景观非“太白晚眺”莫属。该景观因闻名遐迩的太白楼而得名。太白楼位于济宁市古运河北岸,原名“太白酒楼”,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因诗仙李白“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作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自此太白酒楼盛名远扬。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依原楼的样式,重建太白楼,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流传至今。
  太白楼坐落在三丈八尺高的城墙上,坐北朝南,两层十间,斗拱飞檐,雄伟壮观。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楼门向西,环以围墙。楼上正厅北壁上镶嵌着两副对联,引人注目。一联是罗振玉所书: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朓;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另一联是王以敏所写:青天骑白龙,我欲因之梦吴越;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夜幕降临,登楼远眺,万家灯火,繁星点点,纵横街衢,车水马龙,市容美景,尽收眼底。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雨中登太白楼》赞曰:开元陈迹去悠悠,犹有城南旧酒楼。吴语曾呼狂太白,洛阳何必董糟丘。龟凫缥缈当窗出,汶泗苍茫绕槛流。眼底无人具宾主,任城烟雨可怜秋。
  沿河北上,越过大运河上的“水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便进入泰安市境内。东平县的“戴坝虎啸”胜景气势磅礴,声震四野。戴村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位于东平县城东南10公里——大清河与大汶河两水交界处,横截大汶河,素有“北方都江堰”之誉。夏秋洪溢之际,东水漫坝,白浪翻滚,声若虎啸。
  站在戴村坝北端观坝平台上,立刻就会被戴村坝磅礴恢宏的气势所折服。举目南望,400多米长的大坝由北向南延展,像巨蟒,若长龙,横卧于清汶两水之间;如巨剑,似铁壁,将清汶两水豁然分开。当碧水翻越坝口时,形成三道倾泻的瀑布,激流奔涌,飞珠溅玉,犹如高崖飞瀑,跌落坝下的消力池内,激起浪花朵朵,势如万马奔腾,声若龙吟虎啸,涛声轰鸣,几里之外都如雷贯耳,气势蔚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引来大量游人观赏。
  聊城被誉为“江北水城”,这里自然离不开大运河的浸润和滋养。悠久的运河历史孕育了丰厚的人文积淀,“崇武连樯”的壮观景象便是其中之一。
  聊城市东关大街馆驿口向南有块高地,是明清时代“崇武驲”的旧址,时称崇武驿大码头,俗称“大码头”,为京杭大运河重要口岸之一。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巨”字形,共设踏跺两处,左右设上下台阶。大码头为官用码头,巨贾富商之船也多停泊于此。
  明清两代大运河畅通时,聊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大码头一带,南来北往的漕船络绎不绝,停泊待卸的商舶绵延数里。由此南运的土产有乌枣、贡面、槐米、黄花菜、五香疙瘩等,自南而来的货物更是数不胜数,如蔗糖、茶叶、纸张、江米、瓷器、绸缎之类。从大码头南望,舳舻相连,帆樯如林,宛如一幅宏丽壮阔的图画,故有“崇武连樯”之称,列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聊城时,多在此登岸,驻足观光。大码头附近曾有一通御碑,是康熙皇帝为减免东昌府税收而立。随着古运河的开发,大码头又重新改建。1994年4月,被聊城地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聊城,入德州,武城县的“槐荫清风”故事世代流传,教化孝道与感恩。武城县四女寺镇曾是明清两代卫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常年商贾云集,繁华异常。历朝官府设漕运、盐铁、税收、商业等多个管理机构于此,故有“恩县(武城县旧称)衙门在寺上”之说。
  四女寺之名则源自一个美丽的历史传说。相传在西汉景帝年间,镇上有一户傅氏夫妇,膝下无子,只有四个女儿。四女为侍奉双亲矢志不嫁。为表心愿,她们各自在门前种下了一棵槐树,并对天盟誓曰:“槐枯则嫁,槐茂则留。”后来,为争养双亲,四姐妹各自在暗中用开水浇姊妹种的槐树,以期将槐树烫死,免得贻误姐妹的青春。可是,谁知用热水浇槐树,槐树愈加茂盛。从此,四姐妹改着男装,同室侍亲。二十年后,四女举家修道成仙,其院落遗址形成了一个池塘,当地百姓命名为傅家湾。
  后人为彰显四女孝德,建起四女祠,其村也改名四女寺。由此,在四女寺周围种植槐树便成为弘扬孝道的一种做法,故而十里八乡植槐颇多。在四女寺镇的郭鲁小学院内,就有一棵直径约两米的古槐。人们走在槐荫之下,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带来的清新凉爽,还有事亲尽孝的习习古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