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翻腾 鲤鱼回归
下游最窄处只有275米,汛期时胜似壶口
2020年0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浩浩荡荡的黄河流经东阿,在河曲处形成淤地,人烟渐旺。这里是黄河下游最窄处,这里是七步成诗的曹植魂居之所。听鱼山梵呗,食黄河鲤鱼,观黄河波澜,成为东阿的独特风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九龙 张超

艾山卡口水流急
  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终于来到了东阿县艾山村。
  “这几天,村里正忙着修整道路和院落,下一步要打造成乡村旅游观光区,明年春天再来,就是另一种景象了。”74岁的艾山村村民李兆忠高兴地说。
  从村路走向李兆忠家,左手边是一片低矮的植被,由于寒冬已至,树叶早已一片不剩。李兆忠介绍,这是牡丹林,每年4月花开时,艾山牡丹节会吸引来大量游客。
  艾山坐落在华北平原黄河西岸,虽只有几十米高,但却全国闻名。村里祖祖辈辈相传,早年艾山盛产可以入药的艾草,特别是出产的一种九顶艾草极为罕见,每到收获的季节,天上的仙女就会下凡来采摘。艾山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不过它的名气却源于艾山卡口。
  艾山村边,就是黄河下游最窄处的艾山卡口。
  山东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艾山处于黄河左岸,对面为平阴外山,两山挟持,形成天然的河道卡口。艾山卡口素来被视作黄河下游河道由宽变窄的分界。“艾山卡口以上河段河道宽一般在5到10公里,而艾山卡口往下的河段河道宽仅为1.5公里左右,一下子缩小成五分之一。”
  更令人称奇的是,艾山脚下的险工坝与对岸山头对峙最窄处,黄河河道宽度只有275米。每到汛期,当急速的黄河水从上游蜂拥而到艾山河段时,便被挤在狭窄的河床内,咆哮、怒吼、奔腾,形成不是壶口却胜似壶口的壮丽景观。当地有诗咏道:“秋观浪涌冬观冰,正月十六放河灯。黄河鲤鱼跳卡口,艾山脚下锁蛟龙。”
“有鱼无菜,不算慢待”
  除了卡口的奇观,还有“蛤蟆”的故事。黄河边这座山又称蛤蟆山。原因是东南坡上有一块造型奇异的大石头,攀附在崖壁上,形状如同一只硕大无比的蛤蟆,由远望去犹如大蛤蟆一颠一颠地朝山上爬行。村民李兆忠说,当地人管这个景观叫“黄河泛舟观动石,一只蛤蟆爬峭壁”。
  据了解,这里曾是济水故道,清朝时又是运盐河,黄河于1855年夺大清河之后,河运才逐渐衰落。李兆忠介绍,过去,从河南到山东来往的河运船只,曾经无数次经过蛤蟆石。“只是后来随着黄河淤积,周围地面被整体抬高了十多米,山的气势不再,河里行船也成为历史。”
  在东阿,鲤鱼是特色。“有鸡无鱼,不算宴席”“有鱼无菜,不算慢待”,这是东阿人再熟悉不过的两句老话。这里的鱼,指的是东阿的黄河鲤鱼。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作贵重的馈赠礼品。历史记载,孔子20岁时,妻子为孔子生下一子,当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鲁菜的代表之作糖醋鲤鱼正是以黄河鲤鱼为原料制作而成。此菜香味扑鼻,外脆里嫩,且带点酸,成为一道佳肴。
黄河鲤鱼成地标
  在山东境内,黄河流经的地方大多出产黄河鲤鱼,而东阿黄河鲤鱼却拥有“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独特身份,2017年到2019年,更是连续三届获“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金奖”称号。
  黄河鲤鱼虽然身份不俗,但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品种“建鲤”的推广及黄河的断流,给野生黄河鲤鱼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时至今日,黄河鲤鱼重回餐桌,仍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困难。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以为黄河鲤鱼就是养在黄河水里的鲤鱼,也说不清楚黄河鲤鱼有什么特征。”东阿县大桥镇的黄河鲤鱼养殖户冯先生介绍,黄河鲤鱼外形独特,金鳞赤尾、体形梭长,在口感上,与其他鲤鱼也有不同。
  黄河鲤鱼养殖在东阿的快速发展始于2010年,如今,大桥镇的黄河鲤鱼养殖基地年外销鱼苗1.2亿尾,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黄河鲤鱼良种供应基地,良种繁育、无抗生素养殖等技术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
  然而,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养殖的黄河鲤鱼主要靠吃饲料,吃的饲料多了,生长速度加快了,口感却并不好,市场不认可。为了提升黄河鲤鱼的品质,当地水产部门探索改良养殖技术,对上市前的黄河鲤鱼进行活水净养。“其工艺是把黄河鲤鱼捞上来之后的15至20天之内,不给投任何食料,然后用循环水冲。这样,它体内该排泄的东西都排泄出来了,鱼的口感也上去了。”冯先生解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