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发生的路面塌陷事故,暴露出了城市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短板。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隐患,只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话,类似的事件将会不断地发生。
□本报评论员 朱文龙
1月13日17时30分许,青海省西宁市发生路面塌陷事故,一辆公交车坠入深坑。1月14日22时10分,西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了事故发生后的第四次新闻发布会。官方公布,目前已找到9名遇难者遗体,另有17人受伤,10人失联。
年关将至,这样的消息无疑令人震惊更使人心痛。愿失联人员可以尽快被找到,愿逝者安息,也希望后续的事故调查处理可以给伤亡人员家属们最大的慰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公布死亡人数之外,这次发布会没有新的内容。事件发生至今已两天有余,但是对于路面塌陷的原因,官方尚没有公布,深坑内到底是什么管道爆炸,通报也没有涉及。人们所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灾难中所涌现的英雄人物,比如现场的黄衣少年和退伍的军人。当然,英雄的精神值得学习,但是人们更想知道的是灾难的真相。诚然,相关部门依法调查取证,也确实需要花费时间,但花费时间不等于无限期调查下去,乃至成为“无言的结局”。在这个意义上,相关部门应将此事的真相尽早调查清楚,彻底查清“深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即使尚未有最终结论,也应不断公布调查进展,早日抚平公众的焦虑。
根据报道,因路面坍塌造成的事故,在西宁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2019年6月,西宁城西区兴海路与黄河路十字路口一处斑马线因“雨水侵蚀”导致路面坍塌。再如2013年7月,一辆出租车在西宁城中区南山路突然掉进塌陷的坑里,与此次事件非常相似。而除了西宁之外,深圳、广州、兰州、郑州、厦门、达州等多个城市都出现过路面塌陷事故。
虽然具体事故要具体分析,但各地发生的路面塌陷有无共性,显然值得当地有关部门认真梳理与反思。需要看到,面对此类问题,各个城市所采取的大多是应急式处理方式,就像西宁市,据披露信息,此前所发生的路面塌陷事故整改均到位。但为何又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故?事实上,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安全事故看起来像是“黑天鹅”,大都在事先埋下了应被察觉而未被察觉的“伏笔”。屡屡发生的路面塌陷事故,暴露出了城市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短板。如果不能正视这些隐患,只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话,类似的事件或将会不断地发生,市民的安全感也无法得到保证。
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京、名古屋等地也频频发生路面塌陷事故。从1990年开始,日本在全球率先使用雷达探测技术,大范围进行地下空洞调查,对存在风险的空洞进行工程填补,完工后又建立定期探测巡查制度,较好地预防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容不得一点含糊,希望西宁有关部门把工作做得再细致一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