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1月15日讯(记者 徐玉芹) 15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与此前全国90所高校具有自招资格不同,起步阶段,“强基计划”仅对36所“双一流”A类高校开放,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入选。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03年教育部开始启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工作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招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关调查表明,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在学业成绩、科技创新、学术论文、升学深造等方面总体表现突出。
“但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该负责人指出,这些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必须加以解决。
为解决自主招生中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与原来的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不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在招生专业方面,原来的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而强基计划则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
与自主招生“降分录取”不同,“强基计划”采取的是综合分录取模式,将高考成绩作为重要录取依据,而且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记者注意到,与以往明确要求自主招生计划占比不得超过学校当年本科招生计划的5%不同,教育部并未限定“强基计划”招生规模,而是提出“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将组织专家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及规模。”
根据文件,“强基计划”取消了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改以学生高考成绩为依据。因此,“强基计划”在招生程序的安排上与自主招生也有很大变化。
在以往自主招生模式下,高校通过自主招生录取进校的学生,在入校后并未得到单独培养,而是与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殊途同归,进入了同一个培养模式。新的“强基计划”模式则要求高校加强对人才的统筹,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