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87岁仁医二次退休,下班视频感动网友
“医生我还没干够”
2020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87岁的董教授在家中接受采访,他是位非常爱笑的老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贾凌煜 摄
  ▼董殿阶给患者诊疗。
     “下个礼拜不过来了,都说好了,就是年龄大了。”最近,一段87岁医生的下班视频感动了万千国人。视频中,老人笑着,关灯、关门、关掉门诊指示牌,缓步走出医院大门,登上回家的公交车。他就是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返聘的董殿阶教授。这是他从业65年来最后一次门诊,也是他“第二次退休”。
  “只要能动,别人需要,就一直干医生。”“医生我还没干够。”这几句简单又朴实的话语,是董教授虽已87岁却仍奋斗在治病救人一线的原因。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贾凌煜 通讯员 张勇 马澍旸

一天40个号不够用
经常给外地患者加号

  1月13日下午,在济医附院宿舍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与董教授有了半个小时的会面。房间内陈设简单,保留着上世纪的风格,董教授和老伴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几十年,茶几上放着《齐鲁晚报》《健康报》《新传奇》等报纸、杂志。因为使用智能手机不熟练,这几份报刊是他最喜欢的,也是他获悉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济宁生活了几十年,董教授依然有着浓厚的威海口音。“我老家是农村的,解放前,在亲戚帮助下,进入当地医院工作。后来又上的大学,分配到济宁工作。”从此,董教授便在济宁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救死扶伤。“越干,越爱上了这个行业。”
  上世纪70年代,董教授就被公认为济宁市心血管病最权威的内科专家。1999年,从济医附院退休又被返聘后,董教授一直坚守在心内科一线。前几年还参与查房,这几年因体力原因,改为只坐门诊。这两年,董教授的门诊一天发放40个号,上午30个,下午10个,不过,这些号常常不够用,“有外省市的患者,来得晚挂不上号,我知道了,就跟护士说说,能加的就加上,晚一点就是。”董教授很理解外地患者的心情。
听诊前先暖热听诊器
用心诊疗换来绝对信任

  从医65年,凡事多为患者考虑,一直是董教授的标签。
  董教授的学生们都知道,老师有个习惯,在给患者听诊前,会习惯性地先用手暖热听诊器。如今,这一习惯也在学生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现在都有暖气,好点了,以前天那么冷,冰凉的听诊器猛地放在心口窝,多不舒服啊。”
  记得有一年除夕,董教授接到急诊科电话:有位心梗病人生命垂危。他二话不说立马骑上自行车赶往医院。来到病房,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凌晨时分,患者苏醒过来。眼看着患者情绪就要激动,董教授赶忙上前握住他的手,安慰着他不要说话,好好休息。这一握,就是一夜,直到大年初一中午,董教授才回到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一次次用心诊疗,董教授也获得了患者的绝对信任。有一年,一位江苏的心肌病患者,在董教授这里治好回去后,没想到陆续又来了五六位患者,都是那位患者介绍来的。
  工作中,董老也曾“走后门”,作为心内科医生,经常需要给患者做心脏彩超。这个过程比较慢,有时候一看是外地患者,董教授就给彩超室打个招呼,安排外地的患者先做,以免当天拿不到结果,还得再奔波一趟。“还行,大家都挺给我面子。”说到这里,董教授又爽朗地笑了。
愿意跟年轻人在一起
“退休”后生活很充实

  虽然不大会用智能手机,但董教授也知道自己在网上“火了”。他很感谢网友,并一再强调自己就是个不大不小的医生,感激多年来患者对自己的信任。
  “其实别人也问过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干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董教授都会说,治病救人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职业,尤其是自己看到别人没看出来的问题时,更开心。“我也特别愿意跟年轻人在一起,很畅快。”言谈举止中,丝毫看不出董教授已经87岁高龄。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说起近况,董教授坦言,从2019年12月25日结束最后一次门诊,半个多月时间,他每天过得很充实。平时他最愿意去老干部活动中心,和朋友们聊天、下象棋,晚上看看电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