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渐近,人世的烟火气也愈渐浓起来。在外生活、天各一方的亲朋好友都因节日汇回家中。本该是欢乐的日子,但似乎,春节越来越难过。“今年工作找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对象啦?”“房子买好没有啊”……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问题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家人的问询,并非是想探究你的隐私,只不过是披着聊天的外衣诉说着思念,反而是我们面对某些问题所持的态度变得敏感抗拒。其实我们能做的不是找各种理由打发掉春节聚餐,也不是搜“春节求生指南”聊以自慰,而是:和父母谈谈心,给他们多些陪伴;和亲人聊聊天,给他们多些关怀;和朋友叙叙旧,给他们多些问候。
□舒平
回老家过年,
挑战“社恐”的心理舒适区
近日出了一个新闻,30岁的小林是杭州某研究所一女博士,为了躲避家里人催婚,申请春节期间值班(单位春节期间关门)。领导一脸蒙,建议她去咨询下心理医生。
年轻人,越来越怕回家过年了。
“你们春节去哪里过年?”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也是问朋友们最多的问题,“你们春节去哪里过年呢?”然后,都是哈哈,还能去哪里过年?
同样的话题,十年前我碰到过,没有想到,十年后,兜兜转转,大家面对的还是同样的生活,同样的困惑,或者,更深的困惑。
不同的是,我们给自己贴了一个新标签,“社恐”族,这个半自嘲半无奈的词语一经推出,就冲上了年度热搜。太多人感叹,“这就是我本人了!”当然,不要误会,它不是病理上的“社交恐惧症”,也不是“社交焦虑障碍”,它最多只是普通的流感。
就像,我们都愿意说自己“亚健康”,而不愿说“不健康”,都是类似的微妙心理。而“回老家过春节”,很显然是在挑战“社恐”们的心理舒适区。
看看网络上,吸引了大量网友讨论的“社恐们最高兴的瞬间”:“对方主动取消了你一直想找借口取消的约会。”“当一件事情可以线上解决的时候。”“住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没有同感?如果有,恭喜你,你不是“社恐”,也离“社恐”不远了。一句话,“对不起,我对人过敏。”
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惹不起,躲得起。但是,一到了春节,“社恐”们就会无可奈何地发现,无论内心筑起的心理藩篱有多高,回一趟老家,一定会有千万种可能让你人设崩塌。
朋友S一家人刚刚旅美回来,他、他媳妇,还有他们家的小姑娘,被南加州的太阳晒得肤色黝黑健康,笑起来特别灿烂,是我们这些朋友眼里幸福洋溢的三口之家。那天和他聊起春节回家过年,他也是一脸苦笑,说,“回去最怕人问,什么时候生老二?”
他老家里,有一位快90岁的老爷子,大过年的,大家给老爷子敬酒,说他福气好,四世同堂。老爷子板着脸说,“女孩子不算数!”除非,他这长子长孙能再给他老人家生一个重孙,才能算四世同堂。“这不,我这一直在做我媳妇的思想工作。”S友摇头笑。
“我最烦回老家过年,逮着就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W先生是大学老师,收入不算太高,但象牙塔里的生活,宁静、自得,他自己觉得挺好。但是,一回到老家,就莫名其妙被各种比较,他二舅家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去学厨师去了,现在在大酒店当掌勺厨师,一个月比大学老师工资高多了,等等。
所有这些避无可避的交流、应酬、聚会,对“社恐”族都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挑战,“我太难了!”大家众口一词地感叹!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博士说:“随着社交孤立和社会冷漠的频繁出现、虚拟网络世界不断挤压现实生活和现实交往的生存空间,以及地理空间上的迁移越来越频繁,我们发现,要像以前那样建立牢固的社会关系、编织自己的社交网络已变得十分困难。”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社交一分钟,充电两小时。”让偏安一隅的“社恐”们,春节集体加入走亲访友的大军,并不比前几年媒体报道过的骑摩托大军回家过春节,来得轻松。
你不是“社恐”,
你只是太累了
爱读书的“社恐”们,大约都知道“多爪鱼”二手书,前段时间,平台准备升级一下产品服务,却遭到了用户一致反对,“不要搞社交!不要搞社交!不要搞社交!我对别人看了什么书不感兴趣,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想看什么类别的书,所以,多一些和书籍内容本身有关的东西。”
对于“社恐”族,你也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是不能,而真的是不想过多地陷入社交圈。
智能手机的普及,也给“社恐”们提供了不说话、不出门的可能,网购、外卖、跑腿,包括去餐厅就餐二维码点餐,去超市自助付款、银行自动取款等等,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时间和空间几乎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了。
与此同时,在豆瓣网,恰恰有一大批这样的“社恐”人群,为了安放他们在现实世界迥然孤独的灵魂,专门成立了“社恐抱团取暖”小组,一起分享感受、经历,形成一个高度团结的、具有归属感和联结感的虚拟社区。
还有更多的“社恐”们,在比996更996的工作压力下,工资没有涨,体重一直涨;职位没有升,血压一直升,还要承受着“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这样梦魇一样的心理重压!
《中国新闻周刊》有一篇报道,分析指出,恐惧社交并不是特殊现象,而更像是伴随时代诞生的“集体疾病”。“社恐”们日常分配给社交的精力极为有限,以至于一些类似于春节走亲访友这样的高频率社交,会让他们疲惫不堪,甚至焦虑难挨。
早些年,每到寒冬腊月,风雪欲来,总有人呼朋引伴地问,“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个冬天,济南好不容易下了场大雪,我观察了一下,当年附庸风雅的他们,有的在给二宝换尿布,有的在送大宝上辅导班,还有的在一边加班,一边担心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母亲走丢了……
之前采访过一位金融圈的朋友,她每天工作都超过12小时,今天飞深圳,明天飞上海,是常有的事。除了工作,她没有任何的私人爱好。直到某天,身体出了状况,她才悔之晚矣,说,“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呢?只有身体是自己的!”
然而,大多数人依然不敢停下来。有网友评论说,“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被pass,就像在湖面打漂儿的石头,不敢停,不敢减慢速度,害怕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
“社恐”的病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交疲惫,而社交疲惫是多么容易被我们忽略不计。是的,我们未必是真的“社恐”,我们只是活得太累太累了。
尊重个体差异,
让更多的人释放自己
2019年12月刚刚宣誓上任的芬兰女总理马林近日表示,将推行全新的4天工作制度,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她表示,“人们应该花更多时间和家人、爱人相处,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培养兴趣爱好及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文化。这应该是我们工作、生活的下一个方向。”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这也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吧!一时间,这位年轻的芬兰女总理,又一次圈粉无数。
芬兰是众所周知的“社恐”国度,芬兰人甚至就连排队,都要与旁边的人相隔两个人左右的距离。我们一度喜欢开玩笑地把不爱社交、极度注重个人空间的一类人戏称为“精芬”,精神上的芬兰人。
但,无论是“社恐”也好,“精芬”也好,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和这个喧嚣、焦躁的社会保持着安全的距离,包括那些看似极度便利,却在无孔不入地榨取每一个人的社交精力的互联网App,完全可以离它们远一些,再远一些。
张小龙在最初设计微信的时候,曾有一个愿景,就是希望微信成为一个“用完即走”的App,他说不希望人们在微信的线上社交这件事上花费太多时间。但是事实是,微信已经变成了最大的微商聚集地,让人不堪其扰。
我们时常在讨论5G时代,在憧憬人工智能,所有这些技术的卓越飞跃,应该是对人更多的解放和包容,而不是裹挟和无情淘汰。同样的,尊重个体差异也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而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拼尽性命去获得成功。
村上春树曾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写道:“只要走运,在世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我想,对于“社恐”们,充分地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心理,也就是让更多的人释放自己,成就自己。
再回过头来看看春节回家过年,也就觉得没有什么为难的。比起十年前,交通的种种不便利,现在出行上起码是舒服多了,物质生活上也宽裕多了,而那些被比较,被逼相亲,被攀谈工资、职位、房子、孩子等等社交话题,只要我们在心理上以放松的姿态去面对,也就风轻云淡,豁然开朗了。
心理学家艾伯特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所以心理学上称为“55387”公式。这个公式表明,语言绝对不是交流的全部。
春节回家的“社恐”们,不妨记住这个简单的“55387”公式,重要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也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们都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团聚在一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