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
我们都是在人间赶路的人。一路上或风光无限,或简单寂寥,于我,半生的赶路途中,无论风雨晴暖,有文学相伴,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好。
生长于乡村,儿时也没接受过半点琴棋书画的熏陶,但对文字的喜爱与生俱来,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似乎是天性使然,自识字起,但凡能见到的字,于我都是珍宝,阅读、抄录、背诵,甚至把喜欢的剪贴起来不时翻读,许多的剪贴本、手抄本跟随我几经迁移却仍舍不得丢弃,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每拿起来翻看,旧日时光和心情也都会纷至沓来,让我不胜欣喜。
上世纪八十年代,18岁的我是临沂地区幼儿师范二年级的学生。我们班40名同学,是从全市各县区考来的女孩子,实现了千人竞过独木桥的梦想,的确可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学霸,经过幼师一年多的学习、打造后,一个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子,便从原来的丑小鸭蜕变成了能歌善舞、青春亮丽的准白天鹅。
那时的我,是标准的文学女青年,穿白衣、白裙,着白色的凉鞋,戴白色的太阳帽,羞怯文静地读诗、写词,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订阅的杂志是《作品与争鸣》,写的是朦胧诗,更是校园诗社的重要成员。但与许多热爱诗词的人一样,我对于唐诗宋词元曲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平平仄仄的诗词歌赋,飘逸地穿越亘古华韵,萦绕于古香古色的墨字心笺中。我向往诗经里的那分风情和优美,喜欢那种几千年前独有的气息,读它们,可以使我身心安宁、妥帖悠远。而宋词则是一朵最最美丽的情花。整个青春年代,买诗词、背诗词、抄诗词、写诗词……一本本精美的笔记本里,工工整整地抄下了万千首诗词元曲,每一次展读,都是唇齿生香,而宋词中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词皇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隽永的千古名句,与我初相遇的那一刻,因情境相通跨越千年的门槛,跋山涉水而来,叩响了我心的弦索。许多个夜晚将窗帘拉上,挡住了外面的喧嚣,一个人独对宋词,夜,真的静了下来;心,真的空了出来,一颗青春着的心更加敏感而热烈。
是一个雨后的傍晚,一朵金黄色的菊花静静地绽放在玻璃杯里。当我展读李清照的《点绛唇》,一瞬间,竟有碎碎阳光自心里落了下来,几十年过去了,沉在岁月里的宋词雅韵,连同那个雨后傍晚彩虹般美丽着我的人生。
1987年一个大雪封山的日子,那天,我第一次遇到了影响我久远的两本杂志:《名作欣赏》《作品与争鸣》,自此后,它们便一直伴随着我,也一直影响着我。在这里,我读到了许多令我耳目一新的作品;也是在这里,我遇到了张晓风、张曼娟、三毛……她们灵动优美的文笔和意境深深地影响着我;再后来,我又在这里读到了池莉、阿袁……曾经有段时间,我想尽办法找来阿袁所有的作品:她幽默和华丽的古典笔锋让人爱不释手。在阿袁的小说里,我读出了钱锺书学者般的幽默和犀利,品出了张爱玲的苍凉和华丽,也看到了王安忆的深邃和细腻。《汤梨的革命》《长门赋》《虞美人》《锦绣》《俞丽的江山》《郑袖的梨园》,每一篇都是佳作天成……
读得多了,写作便是理所当然的。2000年,我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并于2004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水做的城市》,自此,读书、写作如同吃饭喝水呼吸一样自然,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我在书写美好、传递美好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莫大的快乐和幸福,文学创作也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和人生的广度。2018年,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成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这是对我文学创作的肯定,更是最长情的鼓励,同时,也唤醒了我作为一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于是,更多地审视起自己的文学创作:如何拥有更加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更深层次地反映事物内本质?如何能不重复自己,在众多的文学创作大军中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文学的风骨?
我非常认同铁凝的观点:“踏踏实实地感受自己的生活,写出最真的东西。”这种真,一定是缘于内心、缘于人灵魂深处的东西。于是,从这一年开始,我从未有过的产生了一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督促我更广泛地阅读和更深刻地思考。近两年,我把文学的视角转向故乡,用文学诠释着对沂蒙泥土的热爱,诠释着乡村灵动鲜活的生命力。而生活中那些平凡的普通人,在平凡人生中绽放出的光芒和芬芳感动着我,也让我的文字增加了温度。这分暖,恰如一路走来遇到的那些可敬的师长和文友们一样,他们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正是这分支持和帮助,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文学是暖人的,它始终怀抱着一颗温厚之心,带给我巨大的幸福感,让我在寂寞的文学创作路上充实而快乐地一路前行。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春风在路上,春天也在路上,我们都是在人间赶路的人,因文学而让我们长长的人生路多了许多意味深长,也多了许多与众不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