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胶东国际和平医院
2020年02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胶东国际和平医院旧址
  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大门
     □张荣起

  胶东国际和平医院的文献资料很少,栖霞市1987年版的县志有关记载也不足200字。它的旧址即坐落于栖霞境内牙山东麓英灵山前的栖霞第四中学,因我在栖霞四中任教20余年,耳濡目染并做过一些调查,故对其历史略有所知。
  1958年8月,我初入栖霞四中任教时,学校新迁此址,除新建了一排八个教室的校舍之外,胶东国际和平医院的原貌依旧。木质的校园大门坐北向南,学校分成三组建筑群,进门迎面矗立着东西横排27间、总面积3367平方米的二层大楼。四面有门进出,正面大门上方的水泥方柱上刻着红十字标志和“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八个大字。大楼威然壮观,这是原和平医院的门诊大楼,学校用作教职员办公室。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样规模的建筑,在全省农村范围内应当说是非常少见的。大楼后面三面平房与大楼连成四合院,从正门可以直穿而过。四合院后面隔一段距离,较高的平地上,横亘着新建的八个教室,穿过中间的走廊,后面是由和平医院病房改成的第二排教室,与新建教室对等平列。这些用作教学、办公的区域,是医院的主建筑群。大院西北角和东北角的两组建筑群都是平房,大约总数在100间左右,是医院的食宿区,学校继续沿用。
  1959年春,师生将大楼上方浮雕的“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字样凿平,改成“山东省栖霞第四中学”。因大楼年久漏水,1964年春实行维修,为使房坡排水方便,将二楼上方前沿的一道横墙拆除,将红色泥瓦换成灰色水泥瓦。此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医院的原貌基本未变,也未曾增加新建筑。
  随着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改造危房,扩建校舍,迫在眉睫。1991年在全面校改的形势中,经上级批准,用作办公的原门诊大楼被拆除,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建起一座五层新办公大楼,楼前门旁嵌碑记载了医院的创建历史。
  如今,除此以外,唯有大楼后面的四合院还保持原样,其他各处,已寻找不到胶东国际和平医院的踪迹了。
  时过境迁,人们对这所曾经轰动胶东,立下汗马功劳的医院的印象逐渐模糊,有人甚至怀疑这所医院是否真实存在过。
  为了保留历史的真实,让人们对这所医院了解得更多。我在栖霞四中任教期间,间接或直接采访了多位与这所医院有关的当事人,如原胶东行署主任曹漫之、建院时的瓦工大队长岑连山、曾在该院工作过的修仁民、燕锡金、孔显明及英灵山烈士陵园宣传科科长张思衍等。随后,又翻阅了大量与医院创建有关的历史资料,才比较准确地弄清这所医院创建的背景和经过。
  众所周知,早在抗战初期,宋庆龄等人就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广泛动员国内外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人士,从道义和物质上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41年“保盟”迁至重庆,更直接而积极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1945年12月,面临着抗战胜利后的新形势,为对革命做出更多贡献,“保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并迁往上海,继续支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1946年1月,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接到山东野战军来电要求支援药品,宋庆龄克服重重困难,立时把药品送到。不久,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主席董必武致函宋庆龄:山东省因蒋军进攻,烧杀抢掠,群众损失惨重,灾民约有12万,请孙夫人代向国内外正义人士呼吁救济。胶东国际和平医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击创建的。
  曾任胶东行署主任的曹漫之回忆说,“建立这所医院之前,有两位意大利籍的共产党员,手持董必武同志的介绍信来找我联系建一座国际和平医院。医院建成后,国际红十字会提供一切设备,医院的工作人员不穿军装,但可以军用。”这就是宋庆龄筹资要在胶东创办的那所国际和平医院。
  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解放战争,在宋庆龄的积极呼吁下,得到了联合国救济总署的同情和支持。他们准备援助一批物资,但必须有国际和平医院作为投放目标。宋庆龄接到董必武为山东战区的呼救函后,便把医院的地点确定在胶东,所以才选在紧靠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的英灵山下奠基。
  1946年夏,医院尚未建设就绪,联合国救济总署就要发放救济物资。联合国救济总署代表在与我方进行接受物资的谈判时,问:“胶东有国际和平医院吗?”我方代表宫尚行说:“有!”于是他们决定派飞机侦察后发放物资。宫尚行来到医院所在地,布置接受飞机侦察的准备工作,并突击刻制了医院的公章。这年10月间一个夜晚,国际和平医院大楼正中上方竖排的“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八个浮雕大字和红十字标志,在明晃晃的汽灯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当夜一架飞机在医院上空低低地盘旋了几个来回飞走了。不久一大批救济物资发放下来,有药品、医疗器械、衣物、食品、劳动工具等物资。据《栖霞民政志》载:栖东、栖霞两县各接收救济面粉288袋,衣物24包。
  就这样,胶东和平医院在辅助工程尚未配套的情况下,便履行了它接受国际救济物资的使命。1947年国民党进攻胶东,医院遭到袭击破坏,大楼上层的屋笆被烧毁,下层的玻璃被打碎。此后又几经修复、扩建,至新中国成立前,已装备成400余张床位,堪称规模一流、设备先进的新型医院。据该院职工修仁民、燕锡金的回忆,他们刚入院时,领导与同志们经常谈论和赞扬宋庆龄筹资建院的贡献。
  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医院的名称多次更改。1950年改为山东军区肺病疗养院;1952年改为山东省卫生厅医管局第六康复医院。这时医院已变为地方医院,但医务人员基本上还是原班人马。1953年秋,康复医院迁往德州,这里便成为莱阳专区中心医院。1958年,医院为方便群众就医,经协商与栖霞第四中学交换了地址,随着区划的演变,又改称烟台地区桃村中心医院。
  如今,从一张挂有木质“胶东国际和平医院”牌子的民房大门的照片来看,在国际和平医院大楼建成之前,胶东国际和平医院这个医疗机构已经存在,不过那时的院址是流动于民间而已。
  有关胶东国际和平医院的其他凭证也曾出现。有烟台收藏家从早年收藏的胶东革命历史文物资料中,发现了两张替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存物的凭证,这两张存条都盖有‘乳山县黄山区下石灰刘家行政村政府’的红色印章。这就是说,它们是该村开给胶东国际和平医院收存物品的凭证。其一日期是10月7日,上写“今存到:铁箱1个,桌子1个,路灯(应是照路的提灯)1盏,便盆1个。”其二日期是11月6日,上面写的是:“今收到:钢丝床1个,花垫1个。”
  从字面看,很清楚,这是胶东国际和平医院将这些物件存放在刘家村民户里,由村政府开给医院存物凭证手续,以便以后来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物资匮乏到何种程度,敌人来了,一个大医院,连灯笼、便盆都不舍得丢掉,还要经办手续,寄存到老百姓家里。
  存物凭条上赫然写着“此致,国际和平医院”的字样,这是当时经手人亲笔所书,也是证明这所医院存在过的铁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