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贤故里”紧抓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
推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四宜”新鱼台
2020年03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通讯员 缪学振 记者 晋森

  阳春三月,孝贤故里天气晴好;春风拂面,西支河两岸纸鸢漫天飞舞,处处传来欢声笑语。无论从鱼台县市民中心建设现场到鱼台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场,还是从王庙镇南房村“扶贫车间”到王鲁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鱼台县始终把贯彻落实省市重点工作攻坚年会议精神,以攻坚的决心和勇气,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打实地抓好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四宜”新鱼台布好局、起好势、迈好步。
“指挥部+工作专班”,助力重点项目建设
  “市民中心项目是我县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项目建设难题,积极主动对接、第一时间跟进,整合保障资源和措施,全速推进该项目建设,确保今年6月底前建设完工、交付使用……”3月14日,在鱼台县市民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该县重点工作挂图作战总指挥部副总指挥王洪强正带领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现场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坚持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全面吹响重点项目建设的“集结号”,这仅仅是鱼台县实行重点工作“指挥部+工作专班”运行体制机制的一个缩影,今年该县成立了1个重点工作挂图作战总指挥部和13个工作专班,并对工作专班实行“蓝黄红牌”三色标识管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加快推进鱼台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去年以来,鱼台始终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不动摇,强化工业“定盘星”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聚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全年筛选确定重点产业项目31个,完成投资27.8亿元;纳入省市新旧动能库项目24个,完成投资36.3亿元;在建“十强”产业项目7个,到位资金15.7亿元;盛发焦化技改扩能、张黄化工园区循环化升级改造、星耀重工、科顺电子产业园等大项目加快推进;精心筹备系列投资环境推介会和招商活动,签约合同项目20个,合同利用资金56.6亿元;成功引进北控水务西城区污水处理厂等3个500强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设立了鱼台(东京)海外推广中心,对日招商合作打开局面;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专家教授4人,首批“优才计划”125人;建立鱼台招才引智(青岛)工作站,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家,山东省“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1家,成功申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项目1项;完成“企业上云”注册59户,鹤来香被评为全市第一批上云标杆企业;安泰矿山、华泰光源被评为全市6501培育工程A级企业,“四新”投资项目31个,在库服务业企业达到127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超过70%,10家企业年交易额突破千万元;完成进出口总额6.1亿元,增长35%,出口超百万美元企业25家,新增外贸备案企业31家;实际利用外资1880万美元,超额完成2019年度任务目标,有效推进了鱼台经济社会发展。
  鱼台县全力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管委会副主任1名;综合服务部部长1名,副部长2名;竞聘者要求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具有竞聘岗位所需的业务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近日,一则在鱼台县“微观鱼台”微信公众号上发出的《关于公开竞聘鱼台经济开发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通知》将鱼台县深化经济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推向高潮。
  为激发鱼台经济开发区活力,鱼台县扎实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在用人上实行职员制,全部人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打破身份与资历的限制,推行岗位竞聘制度,探索实行“区辖街道”模式,赋予开发区完全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开发区社会性事务转至滨湖街道,凸显园区经济发展主功能,主要负责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滨湖街道则主要负责社会管理事务,一场事关“人、权、制”的综合改革有力开创了园区建设新局面。
  今年,鱼台县将紧紧抓实省市支持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集中要素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真正让园区“火车头”、“顶梁柱”作用名副其实,计划搭建鱼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公司”运行体制;提升园区孕育承载发展动能的过硬实力,进一步强化园区加速动能转换主战场作用,旗帜鲜明贴上“优先发展”标签。按照“大部门扁平化”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思路,持续深化园区“两剥离”改革,推动园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特色化发展;突出园区招商主阵地职能,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或招商公司,引进社会化招商机构,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实效;抓住用好国家扩大专项债发行机遇,启动园区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一区多园”基础设施,拉开布局框架,协调推进科研双创平台、信息金融服务体系、物流运输支持功能和宜业宜居环境建设等硬件配套;加快张黄化工园区循环化升级改造,完成园区认定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坚持张黄化工园区煤盐化工、精细化工、节能环保、现代医药和鱼台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定位,聚焦主导产业、瞄准产业集群,展开规模实力、链条配套“双提升”行动,全力打造优势集群和强企方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
  鱼台经济开发区2020年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
  农民在王鲁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智能玻璃温室大棚里劳作。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新科技是通往小康之路的金钥匙,在鱼台县王鲁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近100亩的5栋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格外惹眼。“授粉充分了,就可以保证结出的西红柿外形规则、美观,更好销售,价格也高。”该镇干部屈扬正带着技术人员在温室大棚西红柿管理现场向工人传授蜜蜂自然授粉和增加微量元素新技术。自春耕生产以来,鱼台积极组织科技、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科技人员,组成专家团队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互动交流、发放资料等方式,以“五统一”水稻育苗、黑木耳培育、大棚蔬菜高产创建样板、多肉花卉栽培、农产品线上销售为核心,以“农作物优良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新科技措施为重点,全面掀起春季新科技培训热潮,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鱼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去年以来,鱼台县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县38万亩小麦产量再创新高;连续三年被认定为“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扎实推进“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兴村强县示范镇”项目,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5家,培育市级以上重点企业47家、示范社49家、示范场16家。“五统一”绿色稻米突破10万亩,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鱼台绿色稻米优质高效技术论坛”,鱼台大米荣获“2019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连续两年承办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被评为“全国农机化示范县”和“全省‘两全两高’农机化示范县”;发展“稻虾共作”基地34处、13.5万亩,毛木耳种植面积达到7600亩,“鱼台杞柳”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鱼台)杞柳博览会;发放“鲁农担”农业信贷8320万元,承保作物实现全覆盖;王鲁稻梦水乡、古韵谷亭、自在鱼城3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成效显著;张黄镇大闵村、王鲁镇孟楼村成为市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样板村;统筹布局、全面推进稻米文化产业园、旧城海子景区、驰润生态龙虾示范园、鱼城桃花源、九河十八岸等项目;成功启动惠河旅游码头开航暨“百花岛”孟楼湿地游,“突破鱼城”战略纵深推进,冷链商贸物流园、长青生物科技产业园、鱼城田园综合体等项目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自在鱼城”桃花旅游节,鱼城镇荣获首批山东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马莪村入选第二批省美丽村居建设试点。
  3月7日,在鱼台县王庙镇太阳贸易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村民们戴着口罩,拉开距离在工位上娴熟地编织草制品。“咱公司的扶贫车间真是方便了我们这些贫困户,让俺足不出户就能上班,俺两口子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由于婆婆因病瘫痪需要照看,王庙镇南房村村民高银花只能在家做活,刚刚在微信群里发出信息,通知公司工作人员到家里来收货,并送来自己编制草工艺品需要的材料。
  2019年,鱼台县把“扶贫车间”作为开展就业扶贫主战场之一,因地制宜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3处,开展扶贫培训790人次,吸纳265名贫困人员就业,189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就业脱贫。同时,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台账,全县4549名干部职工帮扶6833户贫困群众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四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145.7万元、小额扶贫信贷447万元、富民生产贷5795万元,带动帮扶贫困户1300余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