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营业,堂食也已恢复“人气”
济宁按下复苏“启动键”实体商业活力渐回暖
2020年03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从伟 见习记者 康岩 通讯员 毛铮

  客流量明显增加
购买商品更多元化

  3月23日下午3时,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位于运河城负一层的瑞尔福超市,熙熙攘攘的人群,让负一层充满了往日的热闹。 
  超市入口处,工作人员正对购物车进行着消毒擦拭,“凡是顾客使用过的购物车,我们工作人员收回来后都要进行消毒处理。”一工作人员说,“除此之外,洗地机全天不间断进行地面消毒。”
  进入超市,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市民们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商品。在果蔬区,西红柿、土豆、黄瓜、油菜等各种新鲜的蔬菜摆满了货架。店长盛川红告诉记者,这块区域在前段时间可谓是“重灾区”,“进店顾客90%是冲着蔬菜和肉蛋,那时候不少市民都是奔着囤货的想法来的。”称重员王阿姨对此印象尤为深刻,“每天都排着老长的队伍。”
  当时为减少顾客逗留时间,同时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超市把95%的蔬菜都进行了打包,“让客人拿了就走。”盛川红告诉记者,现在随着营业时间的逐步延长,社会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秩序,慢慢地打包率也越来越低,“打包率由95%到60%,再到现在除非有些必要打包的蔬菜,其他的蔬菜已经实现了零打包。”
  盛川红说,现在每天的客流量能达到疫情之前的50%,“以周末时间来算,以往有效客流量保持在6000人,当天是周日,达到了3000人。”从3月5日后,更大的变化是商品的动销比提高了,“所谓的动销比,是指销售额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卖出去的商品种类比以前丰富了。”市民购买的商品种类更加多元化,“以前大部分是肉蛋,现在百货和休闲食品卖的很好,这说明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出家门,人们的生活正走向常态。”
出锅菜品要上盖
就餐提供公筷公勺

  在运河城六楼吕氏疙瘩汤门店,经过体温检测,手面消毒和信息登记后顾客才能进入店内就餐。“不光如此,为了保证顾客就餐的安全,店内每天要消毒五次,只要餐具使用就得用消毒机消毒,员工必须戴口罩,两天一换,每天必须洗三次手并消毒,一天量三次体温。”厨师长方鹏告诉记者。
  在店内的就餐桌上间隔放着“防疫要求,此桌不能使用,敬请谅解!”的红色纸,提醒顾客该桌不能就餐。“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桌客人间保持一米半的距离。”
  方鹏说,堂食放开一周多来,虽未达到以往排队就餐的状况,但客流量在逐步增加,“现在能达到疫情以前客流量的三分之一,上周日最多有18桌客人同时就餐。”店内总共有40张桌子,按防疫要求现在只开放20桌,控制在50%的上座率,并且每桌最多只能有三人同时就餐。“如果有多人就餐的话,店员就引导客人分开坐。”有时候也会遇到顾客不接受分开就餐的情况,“那我们就没法接待,昨天就有三拨这样的客人问完后就离开了。”
  方鹏说,为了保证菜品的质量,对食材有了更严格的质量把控,每三天就要去食材供货商那查看,同时为了减少运输途中的接触,最大限度的保证食材的安全,在盛放食材塑料袋之外又再加了个箱子密封,只有到店后才能打开。“在菜品出锅端给顾客的过程中,我们给每道菜都加了一个盖子,就是为了保证食材的最后一道工序的安全卫生。”
  记者注意到,在就餐的顾客面前都摆放着公筷和公勺,“公筷比普通就餐的筷子长5公分,就是为了刻意提醒顾客使用公筷。”方鹏说,以后也一直坚持给顾客提供公筷、公勺,“既安全又卫生,也是一种时尚。”

  近期,济宁各大商场陆续恢复营业,商业按下了复苏“启动键”。记者探访济宁第一大商圈—太白路商圈了解到,济宁各商家在求新求变中求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实体商业的活力正渐渐回暖,人们的生活也正在重回常态。

  市民逛超市时,购买的商品种类更加多元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