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传递
2020年04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养华

  春分前一天,久未谋面的三哥打来电话,要我给他找本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电话那头,三哥的声音有些迫切,他说,疫情期间,足不出户,读了很多书;他很喜欢《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主人翁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出生年代和生活环境与他多有相似……
  三哥是个退休警官,爱读书。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三,被一干人等呼为“三哥”。我曾在其手下工作了近五年时间。当时的派出所还在西关大街居委会的老院里,办公用房拥挤。他与居委会的老聂书记商量,给我腾出了一间五六平米的宿舍。房屋虽小,却拾掇得干净雅致。有一天,他踱步走进斗室,环顾四周,目光落到了我在橘黄色的台灯灯罩上书写的郑板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诗句,对我在艰苦条件下拥有如此心境很是欣赏,当看到床头上、桌子上随处摆放的一本本正在阅读的书籍,更是感慨不已。随后的全所人员会议上,他多次把在我宿舍里见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鼓励年轻的干警和联防队员多读书、多学习。作为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我听了真是兴奋不已,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敢有任何的懈怠,总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几年后,我离开了派出所,他也从所长到兼任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再到市公安局分管刑侦的副局长,职务的变迁,并没有使我们的关系疏离;光阴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曾经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淡泊如水的君子之交,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淡漠。有时还会因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遇到了一件事,交流一下感受、心得和体会。
  放下三哥的电话,思忖着他托付我找书的差事,猛然想起自己正好藏有一套《路遥文集》。趁中午回家吃饭的空隙,我钻进书房,目光在满满当当的书架上瞅寻,没有找到那套熟悉的文集。书架旁的墙角旮旯里堆放着三五包书——几次搬家,扔掉了很多的家什,却舍不得丢掉一本书籍,妻子索性把这些书打捆码放起来。我一包包打开,一本本寻找,许多的书,尽管已经泛黄,还有发霉气息,但是,每一本泛黄的书都是一次陈旧的回忆,每一张模糊的纸页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正是好书的魅力,它俨然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众里寻他千百度,在一片狼藉的书堆里,终于找到了那套《路遥文集》——熟悉的装潢设计,熟悉的封面题字,翻开扉页,上面写有“石涛,1995.9.9”,字迹依然清晰。石涛是我1989年进城工作时认识的一个少年朋友,也是个喜欢看书的人。那时候,我们都刚满二十岁,正是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好时光,虽不敢指点江山,闲暇之时却常常聚在一起激扬文字。后来,我去烟台农校学习,临走时,他将这套《路遥文集》放进了我空空的行囊。
  每个爱书的人,都拥有闪闪发光的灵魂。三哥与石涛,一个退休警官,一个“现役”国企高管,职业虽不同,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好——阅读。他们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世界上还有的一种人,他们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
  吃过晚饭,我抱上文集去三哥家,一树一树的玉兰花在路灯下开得安静而又浓烈。这满是芬芳的小街,让我的思维跳跃起来——我在想,一套文集,两个朋友,三个爱书的人,二十五年前石涛老兄赠书与我,二十五年后我借书给三哥,这一路芬芳,让我手有余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