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增哥
2020年04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董强,笔名泉石。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威海市和文登区作家协会会员,威海市诗歌协会会员。曾在《时代文学》等刊物与众多网络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有多篇编于各类文集。
  “增哥”,是按照村里的辈分叫的,是我家东面胡同的一个邻居。增哥是个石匠,近一米八的个子,年青的时候绝对是个仪表堂堂的帅小伙儿。我记事的时候他四十多岁的年纪,整天在西山石窝子里打石头。人民公社时期,打了石头除了盖房子,盖地瓜窖子,盖氨水库,还要准备修大坝、建扬水站、砌地堰子,需用石头的地方太多了。增哥的脸和手臂成了酱赤的颜色,身板显得很结实,像个铁塔。握錾子、钢钎和锤把的手粗糙而有力,像一双坚实的铁钳子。有人说增哥一辈子打的石头可以堆一座山,那些年村里人盖的所有新房,可以说每一座上面都有增哥打的石头。后来因为凿石头时被石渣子刺伤了眼睛,增哥的视力严重降低,才从采石场回到了生产队。
  论干农活,增哥照样是把好手,正如乡亲们说的:“那真是牛上就牛上,场上就场上”,意思是掌犁耕田、播种、收割、扬场、晒粮样样精通。队长每次安排他带领一帮人干什么活,就尽管放心好了,他都会认真负责,指导大家保质保量干得利利索索,保你一百个满意。
  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性格比较倔强,话很少,偶尔说话,一板一眼,好像板上钉钉,不容置疑。增嫂个子矮矮的,性格温顺,家里的事情肯定是增哥说了算。他们家有一大群孩子,男孩六个,女孩两个,除了自己生的,还收养了亲戚的一个女孩。记得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他们家里只有增哥和大儿子在队里干活挣工分养活全家。家底本来很薄,多亏了新社会在生产队的集体里,起码地瓜粑粑能混饱肚子。有人曾与增哥聊生活,聊到“养活那么多孩子不犯愁么?”增哥只淡淡地说:“愁么愁?每一个孩子头上都顶着一个天,脚下都踏着一片地呢。”家里六个男孩渐渐长大,大了就要说媳妇、盖房、结婚。在那个年代,盖一栋房子、办一次婚事是极不容易的事情,都会累掉一层皮,想想要六次“赴汤蹈火”,会是怎样的滋味。有些人光想想就会头皮发麻。然而增哥从来没有怕过,似乎在他的字典里根本没有那个“愁”字。大儿子结婚之前,他将省吃俭用多年的积攒全部拿出来盖了房子,并体面地为大儿子举行了婚礼,之后,增哥便召集全家人“开会”,讲了他的一个重要决定:凡是盖房的事,必须聚集全家之力,全家同心,其利断金。等老二盖房的时候,老大不可袖手旁观,必须全力帮助。再等老三盖房的时候,老大、老二全力帮助,以此类推,这成为一条家规。想想父亲为一家人劳心劳力,含辛茹苦,实属不易,做儿子的谁也没有理由开脱自己的责任啊,所以他们都在成家之后将父亲的这一决定执行得坚定不移。
  还有一件事真能看出增哥的性格。上级政府每年会对村里特别困难的家庭发放救济金。有一年村干部将救济款送到增哥家,增哥干活回来,知道了这件事,拿着钱,毫不犹豫地去了大队部,找到相关领导,把钱原数还了回去。他说:“上级的好意我全领了,但我家不需要救济,我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把这钱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人吧。”无论领导怎样说服,增哥也执意不变,最后领导只得随了他的心愿。回来后,他私下里对邻居说:“我们家需要钱,但更需要名誉,没有钱可以慢慢挣,名誉毁了一切完蛋。我还有儿子没说媳妇呢,住疃住村的,谁家的闺女爱找‘吃救济’的户呢?”谁听了都觉得增哥说得在理,多有骨气、多么明智的增哥!
  后来,增哥的儿子有的当了兵,有的进城找到了工作,有的在镇兽医站工作,有的在村里种庄稼,相继立业成家,个个都挺出色,女儿出了嫁也都很贤惠、勤劳,日子都过得挺好。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头上的“天”更高了,脚下的“地”更阔了,他们的日子都过得更好了。
  去年清明节,我回老家扫墓,在山上看到增哥、增嫂的墓,在光阴变幻之间他们已先后故去,埋没于黄土草木之中。逝者如斯,有些耐人回味的往事,却像水流中的金沙沉落河床一般积淀于心底。想起增哥曾经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觉得他真像一个哲人。他一生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每当忆起,都会感到他的灵魂闪耀着熠熠的光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