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春夏秋冬的气质与温度
2020年05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四季风尚》 郭艳 著 泰山出版社
     □周婧

  从友人手中接过装帧淡雅的《四季风尚》,还是被惊艳到了。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不是颜值控,也不是外貌协会的。但我还是不由得感慨,一本书原来可以装帧得如此用心,就连插画都能如此之美,色彩用得恰到好处,多一分会觉得艳俗,少一分会觉得寡淡,并且透过纸张仿佛闻到了淡淡的花香。那又是什么样的文字才能配得上这本书的精致呢?带着好奇,带着疑问,我从《春》开始了我的求证之旅。
  春乃绿色,是草,是叶,更是气。我没有在农村长时间生活过,对于节气的感受并不真切,也不生动,更不能体会出每个节气对于农人的意义。我想,和我一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城市里的钢筋水泥似乎束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让那些本应该得到更好传承的习俗日渐淡化。看完《春》,我想在立春也组一个“春盘”,咬一口,吃出春天的味道;我想看看晴天娃娃到底长什么样;我想在元宵夜去“走桥”;我想以后到了惊蛰那天也学着吃“梨”,让自己变得更努力;我想在春分这天立个蛋,懂得平衡的意义;我想在清明除了感怀我们的先辈,也可以扯着风筝撒欢儿;我想在谷雨时节见证一次祈福活动。这是我在《春》的收获。
  夏乃红色,是日,是火,更是气。《夏》中最感动我的一句话是“学会珍惜,其实和学会努力一样重要”,除却索取,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与回馈。就像古代人们会在重要节气到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一样,我们对自然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和作者一样,我也想在立夏时可以在江南某个蚕农家里感受“立夏养蚕忙”,品一口“驻色酒”,尝一块“健脚笋”;小满之日去挖些苦菜,再吃些“捻捻转儿”,讨个“年年赚”的好彩头;芒种时除了啖一颗梅子,摘一些桑葚,也可以有模有样地感受祭祀花神仪式;夏至时不要忘记喝上一碗夏至面,和闺蜜开启一场狂欢;小暑“食新”,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大暑赏荷,觅一丝清凉。这是我在《夏》的收获。
  秋乃黄色,是叶,是花,更是果。也许是因为秋天自身的气质与众不同,它的硕果累累,它的秋高气爽,让它“自带流量”,魅力四射。立秋时节到那些仍然保留“晒秋”习俗的地方走一走,试着像古人一样“啃秋”,尝出秋天的味道;处暑前后邂逅“中元节”,保持一颗敬畏心就好,放一盏荷灯寄托我们所有的哀思;白露时节各种旧俗中,我觉得如若能闻着桂花香品一口露水烹的茶倒是一件饶有雅兴的趣事;秋分祭月的仪式已不得见,吃上一块月饼也远不如“走月”来得更有仪式感;寒露时节我想去公园赏菊感受菊的品格,吃上一块“重阳糕”找回它本来的意义;霜降已来,摘一个火红的柿子,尝一口有“小人参”美誉的萝卜,算是这个节气里最应景的吃食了吧。这是我在《秋》的收获。
  冬乃白色,是雪,是冰,更是心。每每说到冬天,我都会觉得银装素裹才应该是它的正确打开方式,糖葫芦、堆雪人、火锅这是跳跃着来到我眼前的词汇,也许他们能算上冬天标配的缘故吧。立冬去泡个温泉或是做个汗蒸,算是现代人对“扫疥”的理解与诠释;小雪时学着江浙人“腌寒菜”,仿着土家族吃“刨汤”,感受不同地域文化下的节气风俗;大雪时我想“煮雪烹茶”剪一幅雪景作画也是极好的;冬至除了必不可少的一顿饺子,向老人“献袜履”,组一份“冬至盘”送友人,开一个“消寒会”,温暖我们的亲情和友情;小寒连着元旦,工作周期里新的一年已经启动,新的计划必须提上日程;大寒中腊八、小年、春节渐次到来,传统意义上的一年即将开启新篇章。这是我在《冬》的收获。
  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对亲人的牵挂、对朋友的珍重、对自然的敬畏,都自然而然地在文字间流露出来,通过祖先留下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渊源和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让更多的人在未来生活中重拾那些记忆与画面,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