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轨迹
2020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辛然

  成年人都走在童年的轨迹上。
  每当空闲时,我会复盘自己的行为,逐渐发现一些规律,试图将端倪追溯至童年。或者相反,当我想起一些童年往事,认真地琢磨当时的心境,而后发现它们在当下生活中的蛛丝马迹。这么说也许不合适,因为伴随着成长,大部分行为只是把某些童年做法进行一次比一次精准的复制。当然,我们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会进行自我修正、改进,但总有些顽固的部分藏在意识深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比如,我大学的时候,忽然发现,原来撒娇是一项十分棒的技能。特别是用于索取和免罚场景时,及其有效。由于不会撒娇,我的童年也就没有索取和免罚的情况。越是如此,越看不上撒娇行为,觉得那是狡猾与不负责。伴随着长大,就形成了老老实实获取,少想门路;挨罚就认,不要求情……此类性格,于是跌跌撞撞走了许多弯路。痛定思痛,我问老妈:“我怎么不会撒娇呢?”老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继续分析:“一定是你太严格了,导致我不敢撒娇,多挨了很多揍。……总之,你得反思!”老妈反驳;“这不用教吧!你小时候犯错,我说你,你也不吭声、不知道认错,一脸反抗的样子。我怕你记仇,就干脆揍你一顿……”“哈?我哪敢反抗,我是吓得不敢说话好吗?”虽然撒娇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但搞清楚了为何我总是会从挨熊发展到挨揍,不能说没有收获。后来某日,我听到老妈对姥姥说:“我闺女20岁了,问我为什么不会撒娇。妈,我也不会啊,你怎么没教我撒娇呢?”……至今我也不会撒娇,但知道了很多事、人,没有看上去那么强硬,要试着去沟通、交流,少一些照本宣科,多一点发散思考。换一种方式看“撒娇”,便是:谁不希望被温柔以待呢?
  通过童年行为分析现在行为令人上瘾。尤其是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互相分析,更是乐此不疲。朋友说,她从小就被父亲逼着练钢琴,母亲一袒护她,两人就会有争吵。各种类似的事不断发生,长此以往,让她特别想离开父母的家庭,建立自己的家。大学毕业后,她立刻与一位在我们看来并不相配的男性结婚,顺利有了自己的家。婚后十年,经过一些不大不小的事,她开始回归父母的家庭,并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以及自己以往的各种选择。她说,很多事都可以归结到童年时一个刺激的场景,比如母亲给她买的那瓶还没喝的汽水,被严格的父亲摔在墙上、破碎开来,如此深刻逼真,在脑海中一遍遍发生。这是如今她买多少零食进行自我投喂,都无法弥补的。
  说起这些,我们并不是要声讨父母。毕竟他们给予我们更多的是爱,只是不擅长教育和表达。如今,到了我们开始当父母的时候了,事情会变得好起来吗?无法回答。有次,我的小孩提起一件一年前的事,“当时你批评了我一路,然后问我想吃点什么,我说想吃肯德基,你还生着气就笑了。”我发现,我对他说的事只有前半段的记忆:我因为他犯的错,被老师叫去了学校,因而十分生气,数落了他半天。我们无法掌控自己能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样的印记,你想教给他做一个有能力承担的人,他记得的却是俩人一起开心吃汉堡。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不容易,他们会选择自己在意的事情,发展出特殊的轨迹。但既然我们开始意识到童年的经历对未来有很大影响这一点,相信事情就会往好处发展一点。比如,我的女儿刚学会说话时,就开始向我撒娇,我对此如此开心,并向我妈大声宣布:祖传绝症治愈了!
  说起这些,是为了接纳自己。童年产生的轨迹,大多时候不会特别深远。作为具体的个人,并没有“教科书”的标准存在方式。了解并接纳自己,是一个很难的过程。我们时不时会对自己有错误的分析、错误的结论,甚至很多人从未尝试推敲过自己,那如何能平平静静地放过自己呢?有很多负面情绪,正是自我内心的矛盾制造的,让我们痛苦又寂寞,想回到懵懂的童年。那不妨在记忆中回去,另做一番体验,再勇敢地想一下,是如何进行到现在这一步的。绞尽脑汁或者豁然开朗,都将有不错的收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