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长辈比童年
——红领巾眼中的家乡变迁
2020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珩妤
济南市历下区龙德学校四年级一班

  “奶奶,这个字怎么读呀?”我正津津有味地阅读着一本课外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赶紧大声向奶奶求助。
  “对不起啊,宝贝,我不认识字,帮不了你。”奶奶抱歉地说。
  “啊?!”我惊讶地抬起头,看着奶奶:“您小时候不上学,不读书吗?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天天在家里玩吗?”我的小脑袋里立刻冒出一连串的问号。
  奶奶连忙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别急别急,我们小时候哪有你们这么好的条件啊!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不要说上学了,就是吃饭都吃不饱,也没有穿过新衣服,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吃顿饱饭,哪像现在的日子啊,天天比我们过年的时候还好。宝贝啊,和奶奶的童年比起来,你们啊就像生活在蜜罐里!”
  我的奶奶今年65岁了,家在济宁泗水县的农村,为了照顾我和弟弟来到济南。她的童年,正好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候,百废待兴,每家每户都忙着干农活。因为家家都有三四个孩子,大人要到田地里干活,像我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要在家里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帮着家里做饭、洗衣服,像大人一样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家人一年辛辛苦苦忙忙碌碌。
  到了爸爸妈妈这一代,每家每户的条件好多了,饭能吃饱了,孩子们也都上学了。不过,那时候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还是非常艰苦。妈妈告诉我,她的童年在一所乡镇小学读书,整座校园还不如龙德学校的操场大,校园里都是平房,只有三间教室,三个老师,只上语文数学两门课,所有课程都是由一个老师教,现在内容这么丰富的美术、音乐等课程他们那时候听都没有听说过。教室冬天冷夏天热,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冬天写字的手冻得冷冰冰的,握不住笔;夏天闷热难耐,而遇到下雨下雪天,上学放学的土路满是泥泞,每次走不了多远鞋子和裤子都湿透了贴在身上,别提多难受了!
  现在,每逢年节,我跟爸爸妈妈回老家,看到的是完全变了模样的家乡:路是又宽又直的柏油路,通往县城的公交车一天数班非常方便,家家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和互联网,户户门口都停放着私家车……
  这个暑假我又回到了老家,看着绿油油的青菜、又长又弯的丝瓜、圆滚滚的大冬瓜,别提多喜人了——这些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在城市里可是稀罕得很啊!大雨过后,清香的泥土味扑面而来,小鱼在水中嬉戏,荷叶随着凉爽的微风跳着美丽又优雅的舞蹈,听到的不是汽笛声,而是美丽又动听的青蛙“呱呱”叫声。家乡时时在变化着,不变的是我们对她的依恋。
  家乡的明天会更美好!
        (指导老师 冷金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