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有个会泉峪村
2020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会泉峪村芦斗寺
     □周东升

  凝烟涌翠的九仙山,坐落于曲阜市吴村镇北部,素有“小泰山”之称。在九仙山之阳东南部的一片山坳里,有一个仅住着3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会泉峪村。该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顾名思义,因村后有泉,群泉会集,故取名为“会泉峪”。村子虽然不大,但因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周围历史文化厚重,人文古迹众多。芦斗寺院、黄帝祭台和安丘王墓群分别紧靠着村子的西、南、北部,举目山巅,孔子石惟妙惟肖、玉树临风……
  “四面青山一望收,清溪会泉过村流;长夏午后闲无事,绿杨阴里说王侯。”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会泉峪村宜人的秀美风光和丰厚的文化遗存。村南部有一处松柏掩映的高台,此即黄帝、周成王等先古名君多次设坛祭祀大地,祈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的古祭台。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黄帝封泰山(在泰山筑坛祭天),禅亭亭(在低矮小山筑坛祭地);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另据宋代《鲁国之图》碑刻,清晰记载着曲阜北部九仙山区有亭亭山、社首山。清初诗人、戏曲家孔尚任遍览《括地志》《史记集解》等典籍,并实地考证,确证社首山、亭亭山均在九仙山区之中,而九仙山区主峰凤凰山之南山谷内祭台,即为亭亭、社首之“禅”所,也就是黄帝拜祭大地,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
  巍峨壮观的芦斗寺建筑群,位于会泉峪村西北部一处峭壁之上,寺院三面环山,浓阴如盖,云雾缭绕。因其形如漏斗,故而得名。芦斗寺始建于隋朝,兴于唐代,相传是著名的智永和尚所建。智永和尚云游至凤凰山,见此处云蒸霞蔚,神秘缥缈,有仙山圣境之感。于是他留居山间,建庙修行,勤修书法。智永和尚为人乐善好施,医术高明,为附近群众把脉看诊,弘扬佛法。智永和尚离开此地后,村民对他心怀感激,于是芦斗寺香火日盛。现存遗址为宋代所建。
  安丘王墓群紧邻会泉峪村北,系明代鲁王宗室及其子孙的墓地。墓冢存有三座,呈“品”字形建造,其中两座封土完好。1958年当地农民在耕作时,出现地面坍塌,露出砖券墓室,并挖出一通墓志铭,铭曰:“鲁府安丘王镇国将军圹志铭”,为篆书阴刻,志底刻安丘王家世及生平。据《明史·诸王世表》记载,该座墓葬的主人应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六世孙、安丘王朱阳釜的第三子朱当沿。
  明洪武三年(1370年)二月,朱元璋封他的第十个皇子朱檀为鲁王,于兖州立国,死后谥为荒王;第二代鲁王是靖王朱肇煇。宣德二年(1427年),靖王封其第一庶长子朱泰坾为安丘王,谥号靖恭。朱泰坾之子朱阳釜为第二代安丘王,谥号庄简,朱当沿就是安丘庄简王朱阳釜的第三子。明成化二年(1466年)六月,朱当沿受封为镇国将军,死后归葬于兖州鲁府东北的属地九仙山中。1977年12月,墓群被定为“明安丘王墓群”,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阜作为孔子的家乡,处处氤氲着文化的气息,遍布着孔子的踪迹。站在会泉峪村北,遥望九仙山之巅,有一天然巨石酷似孔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孔子石”。该石高2.6米,围度5.6米。仿佛孔子头戴纶巾,身穿长袍,腰佩宝剑,双手叉握胸前,与唐人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并无二异,真是天地神奇造化,令人称绝。近视之,五官似有民间所传“七露”(眼露睛、鼻露孔、耳露轮、唇露齿)的特征,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尊容尽收眼帘。他面向西北,恰似在观云卷云舒,闻松风长啸,听水涛咆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