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研学游基地,淄川区王家庄村摆脱贫困窘境
“老宅子100多年了,从来没这么新过”
2020年09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家庄村地处淄川区峨庄山区河道上游,是山东省省定贫困村。近两年,全村通过引进研学基地项目和现有的扶贫政策,让村民们逐渐过上了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玉姝 通讯员 杨春

“3年前房子是全村最差的,现在是全村最好的”
  9月8日上午11点,73岁的李德才把最后一串玉米挂在房檐下,准备回里屋休息。他家是一栋崭新的砖房,白墙红瓦,唯独地面有些裂痕,但院子里整齐堆砌的玉米垛依旧让整个家显得生机勃勃,也让院子多了几分秋日的模样。
  “这老宅子有100多年了,从来没有这么新过。”李德才坐在沙发上,一边休息,一边对记者说,“之前房顶是草帘子做的,两头都烂了,没法住人。”
  2018年,全国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推行,李德才家的房子符合危房标准,当地政府为他家翻新了这座老宅子。
  “这还不是翻建,而是修缮,当时房子鉴定的是c级,我们把屋顶全部拆了,老墙没动,只运用石头承重墙的基础,统一吊顶,前前后后装修了1个月。”王家庄村村书记肖芳国说。
  “3年前,我家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现在我家的房子是全村最好的。”李德才说着,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换了新房子后,他那闺女给他换了新家具,沙发也换了新的,家里收拾的很干净,一看就是有福的人。”肖芳国调侃道。
  在古村格局中安居乐业,依靠产业项目分红、养老保险金、各类救助金以及子女赡养费,李德才和老伴每年收入超过11000元。“家里也没有什么很花钱的地方,家里还有一块菜地种着玉米,任它生长每年能收300多斤。我和老伴就很知足。”李德才说。
依托研学游基地
让全村摆脱困境

  王家庄村依山傍水,110多户人散落在海拔436米的群山中,至今依然保留了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当地保留了旧有的石头建筑,虽表面糙砺,但棱角分明的石块呈现出岁月的古老和厚重。
  去年,淄博研学游基地项目在当地展开,让尘封多年的王家庄村走出困境。
  “全村主要依托研学基地、扶贫政策,带动贫困户脱贫,形成长效机制。”肖芳国说。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写生基地的一期和二期,已经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旅游、写生、接待以及小学研学游。”据肖芳国介绍。
  “依靠研学游基地,村里每年给贫困户分红达28万元,带动劳动力20人左右,这20人一年也能增收7000元以上,还带动了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初步估计农副产品一年增收10万元以上。”肖芳国说。
  不仅如此,王家庄村还同时带动了周边12个村的300多户贫困户增收。“投资200多万元的三期工程也将在今年10月份竣工,是一二期的配套项目,主要接待画家、老师、教授以及单位团建培训。”
全区107个省扶贫村
摆脱贫困

  王家庄村是淄川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淄川已有107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稳定退出。
  2016年以来,当地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近3.1亿元,推进贫困村“五通十有三万元”。
  全区107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硬化道路,投资7000万元修复50个贫困村灾后道路,投资7800万元用于44个贫困村村级公路网化工程,方便群众出行。
  贫困村水、电、广播电视、信息实现全覆盖,村村都有卫生室(服务点)、办公室用房、文化活动室、健身场所,有致富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有村内卫生保洁。通过清产核资、盘活闲置资产、土地流转租赁、发展扶贫项目等措施,107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达到3万元。
  为了让村民能够安居乐业,当地政府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所有贫困户住房进行全面鉴定,出具住房安全等级报告,对鉴定为B级房屋加强动态监测,对符合改造条件C、D级房屋,及时按照“四个统一”标准纳入改造计划。2016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8亿元,对5185户需要危房改造的贫困户,通过自建、统建等方式完成改造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子女赡养、集中供养等方式进行妥善安置,实现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
  此外,淄川区还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推进各类特色产业项目建设,2016—2019年,全区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亿元,建设168个产业扶贫项目,实现收益资金1711万元,辐射带动15781户增收,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支持。2020年投资2510万元,新建产业项目11个,目前正在积极建设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