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丝路明珠”脱贫攻坚,山东援疆精准施策引来点赞
带来资金和技术 打开百姓致富路
2021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援疆干部、萨罕镇党委副书记李晓常在跟农户交流洋葱苗的长势。
     2020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英吉沙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意味着,山东完成了助力对口支援喀什四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历史性任务。如何通过对口支援让这颗“丝路明珠”摆脱贫困的桎梏?山东结合受援地实际,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激活当地脱贫“造血”功能,打赢了这场不在山东的脱贫战役。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崔岩

唯一的劳动模范
  1月13日临近中午,英吉沙齐鲁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后纺车间,32岁的阿依谢姆罕·如则麦麦提正忙着指导工人操作机器。这两年,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光凭本事买了房、买了车,还接连被授予喀什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尤其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这在英吉沙县还是唯一一个。
  “2015年,我是第一批来公司的员工,从1700元到现在4600元的工资,从工人到车间主任,日子越过越有希望。”阿依谢姆罕·如则麦麦提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像阿依谢姆罕·如则麦麦提这样被山东援疆改变命运的案例,还有很多。
  2014年6月,山东如意集团与喀什地区行署签订了投资框架协议,在喀什地区疏勒县、英吉沙县等地建设3个纺织产业园,项目规划总投资35亿元。目前,齐鲁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已累计投资6.3亿元,吸纳当地群众就业460人,其中贫困户137人。“2020年又投入山东援疆资金500万元,购置了络筒机,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英吉沙齐鲁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晨说。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支撑。为吸引更多群众务工就业,山东援疆推动山东如意、青岛即发等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转移生产工序进村入户,创新形成“县城企业总部—乡镇小微产业园—乡村生产车间—家庭扶贫车间”四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产业促就业服务体系,带动3万多名群众就业。
大棚里的致富经
  濒临沙漠,早晚温差大,土壤盐碱化严重……严酷的自然环境,导致英吉沙县蔬菜种植种类少、产量低,蔬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山东援疆干部、人才将成熟的蔬菜种植技术引入受援地,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种植产业。
  “一年来,在山东技术员的指导下,我们种植了无花果、樱桃、洋葱苗等,创收超过100万元,合作社里所有贫困户都跟我一样,脱了贫。”1月13日下午,英吉沙县萨罕镇农户阿卜杜热合曼·安拉拜迪告诉记者,他对合作社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他所在的英吉沙县萨罕镇美丽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9年10月注册。合作社22名成员中,20人来自贫困户,合作社承包了16座日光温室大棚、200余座蔬菜拱棚,仅去年就创收100余万元。“多亏了山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结束采访时,他对山东援疆工作竖起大拇指。
  “刚开始,老百姓不相信,经济效益怎么样?能不能卖出去?”1月13日下午,李晓常告诉记者,通过试种的800亩高辣辣椒,一亩卖到了3000多元。老百姓从内心相信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能增加收入。
  李晓常是山东援疆干部、萨罕镇党委副书记。去年三月上任之初,他就对萨罕镇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了调研,“原来的种植业结构主要是小麦加玉米,老百姓收入低,一亩地一年下来收入也就是1500多元钱。”
  通过充分调研论证,李晓常形成了“发展特色种植 助农持续增收”的方案,订单式种植、订单式销售。他设想实行“高辣辣椒+大蒜”轮作模式,“今年开始种植大蒜,按正常年份,亩产大蒜2000斤以上,平均价格2.5元/斤,折合一亩地能收入5000元以上。”辣椒加大蒜,老百姓一亩地收入将在8000元以上,相比以前收入,亩产效益可以翻两番。
  这只是山东援疆干部人才推动特色种植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由山东援疆干部、人才对接水发农业集团、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建设的南疆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基地,已建成荷兰温室70000平方米、育苗中心6748平方米,蔬菜大棚280个,可年产鲜蔬菜150万吨,年加工蔬菜能力达100万吨,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
群众心气被激发起来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下雨会漏,用旱厕。”英吉沙县乌恰镇托万亚巴格村贫困户吐尔逊江·阿卜杜热曼告诉记者,在山东援疆资金帮助下,2015年,一家人住进了红砖水泥结构的安居富民房,洁白的墙壁、整洁的房间、独立的客厅、干净的卫生间,家电一应俱全。他是村里的小队长,每个月收入1200元,妻子比丽克孜·莫敏在家门口经营一家裁缝店,月入两三千元,再加上庭院经济养牛羊,这一家子的小日子非常不错,2019年8月脱贫摘帽,“真没想过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路灯、路面瓷砖、消毒柜、电视机……托万亚巴格村扶贫第一书记杨明向记者一一列举身边与山东援疆相关的物品。山东对口援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百姓脱贫攻坚意义非常大,作用非常明显。
  行至村里的英吉沙豪宅木材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杨明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今年木工合作社购进了9万元的设备,相当一部分来自山东援疆资金。”杨明介绍,仅这个木工合作社就解决了9个贫困户的就业。
  争相脱贫,秉持这样的理念,托万亚巴格村贫困群众的心气被激发起来。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明显改变,通过外出务工、参加合作社、发展养殖等方式,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在2020年,托万亚巴格村实现了摘帽脱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