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山洞里的金代摩崖古诗
2021年0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建东

  宋廷被金兵往南追赶,宋高宗赵构于建炎元年(1127年)在商丘称帝,后来又跑到杭州建都,金国于绍兴二年(1132年)占据山东,一切军政、区划、年号、官职、习俗皆由金国制定。金国兴亡119年,留下的文物很少,诗文更少。
  微山县两城镇东部有座凤凰山,海拔266米,处于微山县、滕州市交界处。山腰有四个洞穴,洞口向南,高约4.8米至5米,有的进深6米,有的进深30余米,都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天然洞穴,其中一洞的东壁上有刻诗一处。先凿平打磨63×55厘米的长方形壁面,而后刻字,楷书,10行,首句为“雪溪逸人张拱辰题”,第一首诗曰:“可叹牺皇在古初,几经风雨太萧疏。想知避此无宫室,不免将身向穴居。”诗后有一“又”字。第二首诗曰:“遗文一览见皇初,世属鸿荒事简疏。当此定知无栋宇,但凭巢穴得安居。”纪年为“大金泰和三年夹钟二日立石”,署名“学生朱伯虎、温世宁、彭希祖、张汝翼、武德彰、贺实素、完颜邦杰、荆汝楫”。
  诗中的牺皇指伏羲,山下有座伏羲庙,《魏书·地形志》记载东汉始建庙宇,唐代曾修缮并刻碑记之。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扩修,熙宁十年建三门,都留下碑记石刻。从金代古诗中可以看出,八名书生中有一名女真族人氏,他们先到庙内游览观看了所有石碑,听僧人介绍伏羲曾居住在山上洞穴,山巅有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婚、抟土造人的“老磨台”遗迹。书生们便爬山进洞,在洞口俯瞰伏羲庙,一番感慨,一人赋诗,另一人步韵和诗,诗意是说伏羲当年没屋住,便来山上栖身洞穴。和诗意为在山下庙内看了碑文史料,知道洪荒时期伏羲的居食条件简陋,在山洞里得以安居。诗后落款泰和三年夹钟二日,女真族以十二音律记月份,夹钟为八月。南宋嘉泰三年与其并列,距今817年。这个山洞很奇特,是洞中洞,洞的尽头有一小洞可以上攀,攀援4米即见10平方米的大洞,底面平整,较开阔,人能直立活动,并有石块砌垒的小墙隔为内外间。
  此洞阴森可怕,人迹罕至,我与同事老孔为考察古迹二钻此洞,用手电搜寻所有石缝欲寻觅金代书生的文具,一无所获。
  八名书生是写在纸上,还是题于石壁上,不得而知。他们游览伏羲庙,又爬山寻找伏羲遗迹,似乎游玩的可能性较大。古代书生外出,携带笔墨,诗兴大发,随手就题,有些唐诗宋词就是题于墙壁,如黄鹤楼上就留有壁面让文人题诗,陆游的《钗头凤》就题于沈园墙壁上。这八名书生很可能萌生乐趣题诗于壁。若干年后,张拱辰进洞看见题诗且有姓名、年号,文人相惜,便请石匠凿平石面,张拱辰题上自己的别号和姓名,将诗抄录于石壁上让石匠刻制,以便流传。这其中是否还有其他故事,已是难解的历史文化之谜。
  怪就怪在诗前有一句“雪溪逸人张拱辰题”,清康熙版《鱼台县志》载张拱辰是鱼台县人,明代文人。古代方志记载人物简略扼要,因此张拱辰生平事迹不详。可以断定,八名书生在洞中作诗不是题于石壁,而是写在纸上,因为步韵和诗是二人完成,字体不会相同,更不会带着锤刀在石壁上刻诗,必是若干年后由别人请石工来洞内凿平石壁,文人将古诗工工整整按格式抄书于石壁上,石工再刻字。完成此事的人即张拱辰。那么张拱辰是怎样见到的金代古诗?我多次进洞,始终没发现石壁上有文字墨迹,倘墨迹题于壁上,不经风雨能保留几百年。能否设想:八名书生写完诗后将纸折叠起来藏在洞中的石缝内,如做游戏一样让后人发现去吧。若干年后,金诗被人发现,张拱辰闻听此事,文人相惜,将诗抄在石壁上并题写自己的名字。
  金元文学研究者王季思、洪柏昭著文说,“汉族统治南移,宋词在北方淡化,文学产生了一种通俗化的倾向,金元文人不注重编集,不敢明言政权,多是随作随弃,不太珍惜,故散佚甚多。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处在荒山野岭,鲜为人知,仿佛一块美玉默默在乱石中闪着光泽。”考古资料表明,金代摩崖刻字全国发现三处,吉林梅河市庆云村、海龙县和黑龙江哈尔滨河城区亚沟,加上微山的这处,全国仅四处。因为此诗宣传少,鲜为人知,东北有学者收集金代文学作品并出版书籍,未录此诗。
  这一带的山水古属鱼台县,1956年划归微山县,伏羲庙现存的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石碑皆署鱼台县。1992年我主持修缮伏羲庙时听说洞中金诗,便爬山查看,次日带上纸墨又爬入洞中拓制拓片,收藏拓片29年。此诗浅显易懂,是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文化遗产,因而珍贵,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在宋金时期伏羲庙已是庙堂完整、碑碣林立、僧人主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